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创新活力迸发、经济动力强劲、人文魅力彰显的现代化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和承载力,加快建设幸福宜居现代化城市”,将为洛阳落实“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硬支撑。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的原则,做到“四、三、二、一”。“四”,就是“四级联动”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中心城区、县城、镇、美丽乡村,功能协调、错位发展,构建全域一体发展空间格局。实施“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优化中心城区洛北、洛南、伊滨“三大板块”;强化南部四县的生态保育和经济联系。加快形成中心城区“井字+外环”快速路网,县城按照“百城提质”要求,加快推进城建重点项目。“三”,就是统筹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要突出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规划即法”,高标准做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做到“守正出奇”,把好山好水、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着力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空间格局,塑造古今辉映、板块互簇、山环水润的城市风貌。“二”,就是要抓住洛阳入选全国“城市双修”试点的机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一”,就是一个目标,着力打造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幸福宜居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生态型、融合型、适度型、集约型、高效型城镇化新路子。
构筑生态宜居环境。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开展蓝天行动、碧水行动、林业生态行动、乡村清洁行动、生态修复行动“五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绿色空间”。以“绿廊”“绿网”“绿带”“绿岛”“绿园”“绿线”“绿道”“绿业”等“八绿”工程为统领,打造辐射全域的绿色生态走廊。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真正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加快推进伊河、洛河、涧河、瀍河和中州渠、铁路防洪渠、大明渠“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水、城、山、田、园、林、路等综合治理和提升,建设中西部最佳生态亲水城市。集中精力打赢“小散乱污”企业的“歼灭战”、烧烤治理的“突击战”、中州渠治理的“攻坚战”三场硬仗,坚决抓好施工工地扬尘污染、燃煤散烧、渣土运输、重点区域环境、河流清洁、秸秆禁烧、道路扬尘污染、臭氧污染、机动车污染等九大专项治理,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加大惠民举措力度。抓好功能配套,统筹宜住、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等环节,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心、更放心。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解决好贫困村安全饮水、交通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等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生态旅游和沟域经济,帮助群众种下产业“摇钱树”,拔穷根、开富路;抓好健康扶贫,全力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用好“雨露计划”等政策,引导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实施更多惠民工程。一系列包括文化惠民在内的民生实事,成为民心实事,增添着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按照“大游园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小游园建设方便群众生活”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游园和街头公园绿地,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让市民能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为市民营造便捷、舒适、优美的公共绿色活动空间;按照“先保通、后主体;先费事、后省事”的理念,专门为快速路建设配套修建保通道路,被央媒点赞;修订出台的《洛阳市旅游年票使用管理办法》,取消了本地居民在旅游旺季不能使用旅游年票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