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要实现这一新的战略定位、完成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张牌”之一。
洛阳是全国最早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是河南省唯一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这些称号的获得是对洛阳创新发展势头、规模、成效的肯定。近年,洛阳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在城市功能、科技教育、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科技资源、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体上,洛阳的创新发展水平一般,优势创新资源不足,高端创新平台不多,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尤其是全市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比较低。
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着力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
一是要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创新示范区,最大的“利好”是享受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洛阳片区除了享受中关村“6+4”的先行先试政策,还结合洛阳实际,出台一系列配套实施细则,打好“1+N”政策“组合拳”。除了建设创新示范区,国家又赋予洛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使命。这一系列的利好给洛阳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让全市创新的活力充分迸发,争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和全省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二是要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中心,打造出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强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布局各类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研发基地和创新服务载体,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和要素流动。坚持自主培养与开放引进相结合,以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洛阳打造成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
三是要深化改革破除制度瓶颈,环境创新优化。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的“软件”保障。有了完善的制度环境,企业就有了辗转腾挪的平台,创新成果就有了“长蘑菇”的土壤。而科技创新只有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点燃发展引擎。洛阳应积极推进建设创新型政府,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决策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科技评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加快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完善,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洛发展、促使更多的创新成果在洛转化,使洛阳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从而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