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近日,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14-2017)67部入选作品公布,成为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国文艺创作的一次重要检阅,它集中反映了近年我国文艺创作繁荣的整体态势。其中《习近平讲故事》荣获“特别奖”,《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等10部图书荣获“优秀作品奖”。这批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彰显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犹如一座座人生灯塔,烛照我们砥砺前行的道路。
1 贴近大众 彰显主流思想价值
“好的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理论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斓。”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一书序言中这样表述讲好故事的巨大魅力。无论是在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都能明确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他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比如,在2013年、2014年五四青年节上,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代表谈话时,分别讲了自己上山看羊、下田锄地时坚持看书,走30里路只为借书的故事,勉励青年抓紧时光多学习。这种用自己切身经历的讲述,远比一个历史上的名人努力学习的例子来得更真切、生动、富有感染力。在《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这样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还有很多。书中通过故事,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之“道”、讲述中国改革发展之“道”、讲述中国大国外交之“道”。该书上市短短不到半年,销量突破150万册,成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通俗读本、生动教材。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它不被广为人知或实践,那便失去了理论的真正意义。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以下简称《理论自信》,吉林人民出版社)就是这样一本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优秀通俗读物。
《理论自信》一书责任编辑杨兴煜说,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受到读者青睐,在于作者对人们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接地气的解疑释惑,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有助于广大群众真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自信》让读者想看爱读,还在于作者清新的文风和生动的写作手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波认为,该书作者陈先达先生的著述是“熔文史哲于一炉,富有哲学的崇高、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说他的“阐述是历史的,论证是哲学的,语言是文学的”,这也是《理论自信》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此次入选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的第二部。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生动讲述伟人的故事,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编辑张晓楠介绍,此前将作品确定为17个篇章,每个篇章2000多字。2000多字的结构要有故事、有思想、有历史与当下的有机结合,就这样,韩毓海教授完成了“一起来读毛泽东”的抒写特点: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从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涌现出来一篇又一篇跌宕起伏的文字,因此而融合为一种神奇的力量,让读者从毛泽东人格的最深处汲取必需的力量。
2 扎根生活书写中国真实故事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无数的优秀作品都是真正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的精品力作,都是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充沛的地气和营养的。
对于军旅作家王树增的纪实文学作品,相信很多读者并不陌生。其《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均收获良好口碑。“战争系列”中的《抗日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样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有数据为证:该作品销量已经突破80万册。荣耀背后是创作者艰辛的努力。这部全景式描写抗战的厚重之作,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算起,王树增一共写了6年。王树增曾坦言:“英雄主义还是要讲一讲的。国外处处是纪念碑、博物馆,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前辈。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唤起国人的集体记忆,对民族精神进行一次集体补钙;希望我们的民族精神越来越强大,维护尊严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精神上唤醒民心,如此而已。也可以说,这就是作家写历史的目的。”
同为抗战题材,与全景式写作不同,长篇小说《血梅花》(山东文艺出版社)侧重挖掘战争裹挟下小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这部作品我侧重写抗战中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平常的日子,但这一切因战争而改变,我想写出他们的选择及为何选择。”《血梅花》作者、河北作协副主席胡学文认为,他们不是英雄人物,但身上有光亮,有对命运的不屈,他们的坚韧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和精神核心。
书写边疆故事,讴歌军人担当。长篇小说《雪祭》(长江文艺出版社)真实再现了藏地军人为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藏地是军人党益民最重要的生活背景,也是作家党益民灵魂的栖息地,他19岁就参军到了藏地,参加修筑青藏公路,在那里一待就是几十年,作家整个的青春时代都是在藏地度过的,《雪祭》书写的生活就是他亲历的,那个激动人心的筑路现场就是作家的真实生活。”责任编辑李东辉认为,“作家不是一般地体验生活、反映生活,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生活到精神都融入时代的熔炉之中,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是充溢着生命温度和时代气息的高品质之作。”《雪祭》一书给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启示,印证了好的作品需要扎根人民、源自丰厚的生活积淀。
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用心、用情写好中国故事,这正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谷文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让读者看到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好干部,《中国机器人》(辽宁人民出版社)生动记录了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写作过程中,《谷文昌》作者吴玉辉采访了谷文昌身边的工作人员、南下的老同志、当年参加植树造林的干部和村民、谷文昌的亲属。同样的,《中国机器人》的两位作者王鸿鹏、马娜采访沈阳新松公司中心研究院院长徐方时,座谈了两个小时,采访结束后,徐方却说:“我第一次遇到没有说外行话的采访者。”这缘于在创作前,王鸿鹏和马娜阅读了大量机器人方面的专业书籍,并通过考察,变外行为懂行,为采访、写作打开通道。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范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