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 体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5月8日 星期
热爱艺术的洛阳人李学军在深圳打拼多年,如今带着他打造的品牌剧目《军哥剧说》回洛演出——
他用“自己的方式”激人奋进

舞台上的李学军
《军哥剧说》演出现场

满场的掌声和笑声,观众在娱乐中沉思、体味人生百态……日前,来自深圳小品话剧团的创新剧目《军哥剧说》在我市演出,受到观众热捧。该剧的灵魂人物李学军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他说,这次回家,是要把深圳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展现给洛阳观众,激发更多人奋进的热情。

1 在深圳打造话剧品牌

山羊胡、印花牛仔裤,50岁的李学军在场下穿着时尚。谈起《军哥剧说》,他满脸骄傲。

什么是“剧说”?概括地说,就是“军哥”用脱口秀的形式讲道理、与观众互动,再用小品、歌舞、朗诵等形式“画重点”,对道理进行诠释,用一个主题串联整场演出。

其中,“军哥”李学军是整场演出的灵魂人物。作为一个串接者,他把观众和剧场紧密地连在一起,并进一步激发观众思考,让观众把注意力和感受力融入剧场。目前,《军哥剧说》系列共有9个主题,包括成功、爱情、团队、成长、快乐、温暖、沟通等。

在《军哥剧说》中,没有说教和刻意煽情,而是围绕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同观众展开面对面的讨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的观众,总会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剧中没有少儿不宜的台词,也不讲荤段子,但仍然十分诙谐幽默,因此观众群十分广泛。在深圳,常有老师、家长带孩子来看演出。

从2012年首演至今,《军哥剧说》系列已经发展成极具代表性的深圳文化品牌,成为深圳特区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2015年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2 创作源自丰富的人生经历

环卫工人、保安、网格员、咨询人员……在《军哥剧说》中,这些坚守在平凡岗位的人成为主角。李学军说,其实这些都来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

1998年,李学军从事业单位辞职,与妻子一起到深圳打拼。摆地摊、做销售、当经理助理……为了能站稳脚跟,他尝试了各种工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深圳电视台。从剧务做起,李学军最终成为电视台某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这与我一直热爱艺术分不开。”李学军说,从高中起,他就参加了学校的话剧社团,上大学后,很快成为学校文艺团的骨干,还得到过著名演员许晴的母亲熊明清的指导。到深圳打拼后,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他仍挤时间参加当地文化馆的合唱团活动。

“李学军加入剧团,纯属偶然。”深圳小品话剧团团长邸叙然说,2012年,李学军为剧团成员进行关于团队建设方面的培训,邸叙然被李学军自成风格的讲课方式和主题所激发,产生了创作冲动,两人一拍即合,《军哥剧说》由此诞生。

3 “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激励更多的洛阳人”

李学军说,《军哥剧说》能取得如此成功,除了得益于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还与他在洛阳成长的经历分不开。

“我小时候的洛阳,与现在的深圳十分相似。”李学军说,“一五”期间,洛阳工业基地建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才,不同的文化在此碰撞,让他眼界大开。

当时,李学军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居住在涧西区。李学军的老师来自东北,邻居有上海人、广东人。“我从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人身上汲取了不同的营养。现在说上海话、广东话,我还能张口即来。”他笑言。

李学军说,在深圳这么多年,他感受最深的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城市精神。“其实这些精神也一直存在于洛阳的血液中,这次回到老家演出,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激励更多的洛阳人。”他说,这次回洛还有一个愿望,就是与洛阳优秀的艺术家合作,创作一部属于洛阳的《军哥剧说》,将洛阳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以话剧的形式展现出来。

本报记者 张宁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