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9月13日 星期

天下一统说隋瓷
——洛阳古瓷记之四
洛阳出土的隋东都窑白瓷杯(资料图片)

□郑贞富

隋朝建立后,迅速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三百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隋炀帝迁都洛阳,营建东都洛阳城、开凿大运河、经略西域,使洛阳成为瓷器生产和交流中心。

南北瓷器竞风流

探讨隋朝瓷器,需要从西晋灭亡后,形成的南北两大瓷器系统开始。

西晋灭亡后,衣冠南渡,东晋立国于建康(今南京),北方进入十六国混战时期。此后,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所代替,这五个朝代,被称为北朝。东晋灭亡后,政权为刘宋、南齐、南梁、南陈所延续,被称为南朝。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大分裂时期,瓷器的生产也出现南北两个系统,走上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从上古到隋唐,中国瓷器的发展经历了从“同源多流”到“百川归海”的过程。夏商周三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原始青瓷,东汉、曹魏、西晋以洛阳为中心的成熟青瓷,是中国瓷器之源。在此期间,瓷器生产技术不断向全国传播,形成多个生产基地,即“窑口”。

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原汉人大举南迁,先进的制瓷技术也传到南方,与南方制瓷技术相结合,形成南方瓷器系统。其生产地集中在浙江的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绍兴、德清、金华、丽水、余杭、吴兴等地,以及江苏的宜兴、湖南的湘阴、福建的福州、四川的成都等地。其中以浙江的制瓷业最为发达,是南方的制瓷业中心。南方瓷器系统皆为青瓷,个别窑口在三国西晋时已有生产,但胎质较粗松,东晋以后变得细腻,而众多窑口是东晋、南朝时期出现的,这反映了中原瓷工南迁和制瓷技术向南传播的历史。东晋、南朝瓷器造型秀气,直接传承了东汉以来的汉族制瓷工艺和器型,缺少大的创新。

北朝瓷器的大规模烧制,是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的。北魏建立了洛京窑,即最早的瓷器官窑。洛京窑集中了北方各民族的陶瓷工匠,包括来自波斯的玻璃工匠,因此出现了大的创新和技术革命。北魏分裂后,洛京窑制瓷工匠被迁到邺城,建立了相州窑,后来又出现了邢窑。北朝著名窑址,还有山东寨里窑、中陈赫窑等。北朝瓷器造型粗犷雄伟,釉层薄,玻璃质感强,出现白、黄褐釉和绿彩等新品种及异国情调的新样式。

营东都重建官窑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两年后,北周以洛阳为东京(东都),开始重修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将原北齐中央机构,即邺城六府迁于洛阳。不久,外戚杨坚掌握北周政权,以其子杨勇为洛阳总管,主管洛阳六府,逐步恢复洛阳官营手工业。

公元581年,杨坚废黜北周皇权,称帝于长安,定国号为大隋。公元589年,隋朝以洛阳为基地,派晋王杨广灭南陈,统一全国。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嗣位,次年改元大业,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并迁都于此,他下令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成为大隋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国际性的大都会。

为了建设和经略东都,隋炀帝在洛阳建立主管官营手工业的少府监,统辖左右尚方署等,负责各类手工业的生产与管理。官营手工业的工匠,一小部分是因犯罪而籍没的有技术之人,更多的是被征调而无偿服务的技术工匠,另外还有一些被雇佣而来的高级技术人才。唐代杜宝《大业杂记》说,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敕江南诸州科上户,分房入东都住,名为部京户,六千余家”。次年,又“敕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在建阳门东道北规划十二坊,“此临洛水,给艺户居住”。

隋朝洛阳城之外郭城东城墙有三座门,中间是建阳门,遗址在今李楼镇楼村,建阳门外大街,北至洛河,新建了十二个里坊,是迁到洛阳的官营手工业工匠集中居住区。这说明包括瓷器官窑在内的官营手工业作坊,距此都不远。

但是,同北魏的瓷器官窑洛京窑一样,大隋瓷器官窑的作坊区,可能并不是少府监所直接管理的洛阳城内外一处或几处,在洛阳周边还应有不少作坊区。比如,洛阳东郊的巩县(今巩义),就有大隋瓷器官窑的一个作坊区。

巩县窑作为北魏洛京窑的一个作坊区,在北魏分裂后一度中断,但在北周灭北齐后恢复生产,在隋朝时重新复兴,逐渐成为以生产白瓷为主的著名窑口。洛阳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馆长范随州说,西安、洛阳出土的隋朝瓷器,大都是洛阳地区生产的,有一部分为大隋东都官窑产品。巩县窑很可能是大隋东都官窑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大隋东都官窑的最重要窑址仍然应该在洛阳城及其近郊寻找。隋朝在洛阳除大隋东都官窑外,还有不少民窑,统称为大隋东都窑。

异彩纷呈东都窑

隋炀帝与瓷器的关系,只有一条记载,出自《大业杂记》。该书说,隋炀帝喜食海公式鱼干鲙,制作干鲙的方法为:在五六月盛暑的时候,从海中捕获公式鱼,割取它身上的精肉切成条状。随切随晒,晒到特别干的程度,将它盛入没盛过水的新白瓷瓶中,用泥密封好,不能透风。这样的公式鱼干鲙,放个五六十天,吃时跟新鲜的公式鱼一点不差味儿。这说明,隋炀帝的御用瓷器中,有白瓷。

隋朝洛阳的瓷器仍然以青瓷为主,但是皇室和贵族主要用白瓷。近几十年来,洛阳市科学发掘的隋朝墓共两座。1975年,在洛阳市凯旋东路南侧,发掘了一座郑开明二年(公元620年)裴氏墓。此墓的时代,是隋朝灭亡后,王世充的郑王朝与唐王朝对峙时期,在断代上归于隋墓。此墓出土瓷唾盂、瓷钵各一件。当时,唐王朝的军队已兵围洛阳,这位姓裴的高官去世,无法到城外安葬,只有葬在城中。其陪葬瓷器,很显然是御用瓷器或官瓷。1985年,在今偃师商城博物馆院内,发掘了一座隋朝贵族墓,出土白瓷高足盘和白瓷碗各一件。

这些引起人们对隋白瓷的高度重视。属于隋朝东都官窑系列的巩县窑,在产量、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比较大的飞跃,白瓷制作技艺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该窑口出土了大量的隋朝白瓷,特别是作为御瓷的白瓷杯。这种杯,胎体极薄,釉色透明,仅在隋朝生产,在唐代工艺失传,是隋代白瓷之珍品。

隋代东都窑,发生的最大技术革命,是发明了隋三彩。三彩是指俑器和陶瓷器上的釉色,多以红、绿、黄为主,故后人称其“三彩”。三彩是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三彩是在陶和瓷之间发明的第三种陶瓷门类,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三彩显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分是在洛阳发掘出来的,并在洛阳地区发现了烧制遗址,故有“洛阳三彩”之称。

洛阳隋三彩的精品是隋三彩波斯佣,现存于洛阳博物馆。隋三彩波斯佣于1981年在洛阳东郊出土,高28.5厘米,深目高鼻,留有八字胡,弯曲上翘,头戴变形胡帽,身穿右衽翻领短袍,腰束带,下穿窄裤,脚穿毡靴,右手提波斯壶,左手握于胸前,双手并立于底板上,通体施绿黄釉。此佣造型生动逼真,代表了隋三彩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洛阳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象。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