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首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
“十三五”期间,我市强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着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誓让5.9万山区贫困群众挪穷窝有富业

昨日,在栾川县三川镇龙脖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孩子们在记者的镜头前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该小区总投资57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共建设住宅楼11栋。目前已安置147户580名贫困群众,涉及全镇11个村。同时,该镇还规划实施了一批配套产业项目,保证易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记者 刘冰 通讯员 白佳丽 石天磊 摄

“挪穷窝换穷业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今年,栾川县潭头镇大坪村的王东晓一家告别崇山峻岭,不花一分钱住进了易地搬迁社区。

如今,靠金融扶贫贷款,王东晓在重渡沟景区做起了小生意,妻子在社区扶贫车间务工,每月都有稳定收入。他说:“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这么‘滋腻’的好光景!”

当下,在河洛山乡,易地扶贫搬迁,让越来越多像王东晓一样的山区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我市4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5.9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的23%。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把易地扶贫搬迁摆在脱贫攻坚战最前沿、最关键位置,确定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

经过两年多持续攻坚,全市已有3.9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今年是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收官之年。当下,76个安置点工程建设、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后续发展等工作正压茬推进。年底前,全市剩余20497名深山区贫困群众将全部实现搬新家、立新业、拔穷根。

在推进中,我市紧盯要搬谁、往哪搬、怎么建、稳得住、咋致富“5个关键环节”,抓住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科学编制搬迁规划、同步推进安置点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着力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5项重点任务”,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家政策、符合洛阳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着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对贫困群众来说,搬迁不仅仅是得到一套新房,更重要的是拔掉穷根。各地始终坚持靠县城、靠乡镇、靠园区、靠旅游点“四靠”原则,规划建设安置点,快速实现服务功能向安置点延伸覆盖,方便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同时,我市坚决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平方米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真正把搬迁安置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为了减轻搬迁群众的经济负担,我市还将国家规定搬迁户自筹的人均3000元资金,全部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让搬迁群众实现“拎包入住”。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我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在搬迁社区全面落实公共服务“五个有”专项行动,确保每个规模以上安置点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综合性文化场所,通过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让群众乐享新生活。同时,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大力推动移风易俗,营建美好生活“新家园”。

搬出来,换一种活法。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各地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扶贫产业园、开发公益岗位、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举措,实现多产业、全覆盖,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同时,各地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复垦券交易覆盖范围的贫困户有1份集中理财、定期返还的稳定收益。实践中,有些地方盘活搬迁旧房,发展休闲民俗、庭院经济,有些地方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搬迁群众土地统一流转,发展规模化、特色化种植,都产生了良好效果。

搬迁,从山上到山下,对于乡亲们而言,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简单位移。通过后续设施配套和产业扶持,他们将开启新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刘晓丹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