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 体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2月14日 星期

22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情归自然悟道真(上)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人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和科学史观的影响,常把自然看作是与人对立的东西,由此勤于探索,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探险家和博物学家。古代中国人本着现世的认知态度,不把自然看作是被动消极的客体,而视为积极的合作者,可用以寄托自己的情怀、体现自己的人格。他们甚至认为不仅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人的生命也不过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自然更多地成了文学的对象、艺术的对象、诗的对象。

中国人中,诞生的更多是伟大的山水画家和田园诗人。

对这一点,西方人非常好奇,也非常敬佩。即使像歌德这样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也是如此。他赞美中国人总是和自然生活在一起,在中国人的自然中,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总是月白风清。20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加里·斯奈德,曾因翻译唐诗迷恋上唐代诗人寒山,这导致他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去了日本,在那里出家3年,回国后又与日本太太住在山里,过着简朴的生活。1984年,他曾来中国访问,自称终于圆了30年来想拜访中国的梦。他又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创作主要受惠于中国文学,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唐诗和诗人寒山,他尤其对寒山沉浸在大自然中,边劳作边冥想的做法感到钦佩,称在中国诗人眼中,大自然不是荒山峻岭,而是居住、种菜、和孩子游玩、与朋友饮酒的地方。

日本汉学家小尾郊一将这一点说得更清楚,他说中国人历来认为只有自然中才有安居之地,只有自然中才存在着真正的美。为什么?沿用美学家宗白华老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的解释,古代中国人是由农业进入文化的,即假借农耕进入文明,因此与大自然的关系如同父子,彼此不存在隔阂,当然也不可能有奴役的态度。

所以,在唐诗中我们很难找到以自然征服者自居的作品。在西方诗歌中,由于诗人认为自然本身是没有生命的,由于人的心智投入才活动起来,所以他们写诗的时候,经常会调动抽象的概念条分缕析:自然本来在外面,它是怎么被引到诗境中的,怎么会让人看了以后受到感动,西方诗人要把这个原因和过程都告诉你。唐人不这样,在他们看来,如果你是一个好诗人,就应该让自然自己表现自己、说明自己。人最好少干预,甚至不干预。

甚至,唐诗较宋诗更利于传诵,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这里。宋人学问普遍好,思理绵密深刻,尤其喜欢在诗中“抖”学问、“掉”书袋,乃至以议论才学为诗;而唐人一直很注意把诗歌连同自己放在自然当中,真正做到了将情、理、景三者融汇在一起,他们尤其善于“化景物为情思”。在他们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一切情语皆景语”。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