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浓墨重彩的发展篇章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6月10日 星期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稳面积、重单产、稳总产、保丰收——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农民收获夏粮 (资料图片)
机收作业 (资料图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时节,河洛山乡366万亩小麦收获进入尾声,趁墒抢种如火如荼。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强调“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粮”来自良田、良技。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强调,要把握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着力抓好粮食生产,重点是稳面积、重单产、稳总产、保丰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稳定产量、确保质量,努力保证粮食自给率。

01 藏粮于地,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正如没有耕地,就没有口粮。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就是守住人民群众的口粮底线。

审视洛阳,“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十年九旱”气候特征的客观条件,一直是横亘在农业发展面前的障碍。同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低于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

“洛阳不是粮食主产区,更要立足实际抓好耕地保护,实现藏粮于地。”洛阳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何先锋坦言。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习惯于藏粮于仓、藏粮于民、以丰补歉的策略,丰年补歉年会带来高额的仓储费用,而连续歉收则会产生粮食供应压力。相比之下,藏粮于地就更积极、更长远、更主动,粮食供过于求时,采取轮作休耕减少粮食生产,粮食紧缺时又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产粮食。

藏粮于地,必须有足够的耕地。市委全会明确,我市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巩固“大棚房”问题整治成果,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确保“农地姓农、农地农用”,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红线。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进小浪底南岸灌区、前坪水库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同时,着力疏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解决好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建设好、维护好、用得上。

02 藏粮于技,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确保粮食安全,既取决于有地可种粮,还取决于有人愿种粮。如果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就会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何先锋说,市委全会也强调,要切实抓好良种培育与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机械化等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向土地要粮,还要向科技要粮,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农民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良种培育与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不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专家组对洛阳农林科学院在洛宁县小界乡建立的小麦千亩示范方进行了现场测产,亩均超过500公斤。其中,国审旱作小麦新品种“洛旱22”功不可没。

良种配良方。示范方的高产高效,还得益于区内集成了蓄水保墒、免耕沟播、适期适量播种、统防统治等生产技术。市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郭新建坦言,当前,大规模粮食生产要重点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农民真正掌握运用新技术。

对此,市委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重大专项,加强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每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10名至15名,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大背景,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至关重要。下一步,我市将加大适应豫西山区丘陵作业的农业机械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推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03 保证质量,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经过多年发展,农业生产已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站在了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口。具体到粮食生产,“有没有”已不成问题,“优不优”逐步成为主要矛盾。

饭碗要端得更牢,还要装得更丰富。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四优四化”要求,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并通过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壮大粮食产业经济,实现从“粮仓”向“厨房”的转变。

“保证粮食安全,既要保证产量安全,也要保证质量安全。”市委全会强调,要坚持稳定产量、确保质量,在粮食的有机化、绿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抓好农田污染防治等工作,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确保粮食既产得多又质量优,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新出台的行动方案提出,我市将分别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重大专项和农业绿色发展重大专项。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豫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另一方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确保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同时,加大土壤修复力度,确保受污染耕地、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

本报记者 白云飞

▶▶ 相关链接

“三夏”麦收大头落地

截至9日15时,全市收获小麦348.4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366万亩的95.2%,机收346.5万亩,机收率达99.4%。夏玉米播种面积150.5万亩, 占玉米预计播种面积232.2万亩的64.8%,机播率达97.5%。(白云飞)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