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晋城老城区,一座颇具后现代色彩的建筑综合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个名为晋城华谊兄弟星剧场文化旅游休闲商业演艺综合体的项目,明年秋天将开门迎客。届时,这里将上演大型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文旅演艺作品《重逢晋城》。
《宋城千古情》《乐动敦煌》《黑茶印象》《文成公主》……过去几年,各种文旅演艺项目纷纷上马。一浪高过一浪的投资热情,让文旅演艺渐生“泡沫”,投资判断失误、质量良莠不齐等现象让业界陷入困惑。特别是在有些项目经营举步维艰、造成极大亏损和浪费的情况下,业界开始对文旅演艺的内涵、质量及运营方式等重新思考。
告别“祖国河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旅游迎来沉浸式体验新阶段
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增长了43%;旅游演艺场次从53336场增加到85753场,增长了61%;旅游演艺观众人次从2789万人次增加到6821万人次,增长了145%;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从22.6亿元增长到51.5亿元,增长了128%。
与旅游演艺市场扩容相伴的是,旅游行业持续的转型升级。曾经,“祖国河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渐渐地,游客更加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文旅演艺行业为例,经过十几年的风雨演变,已经由原来1.0版本的剧院式演出,演变为2.0版本的实景演出,再递进到3.0版本的互动式高科技演出。
行业不断升级,缘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也有一些文旅演艺作品自身原因。由张艺谋、王潮歌、梅帅元等打造的《印象·刘三姐》,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可由于内容的同质化、商业模式单一等原因,近几年,实景演出明显增长乏力,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比如,2018年上半年,丽江旅游以《印象·丽江》为代表的文旅演艺共演出277场,营业收入5140.47万元,同比下降5.11%。
“游客口味的‘刁钻’,恰恰反映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文旅演艺行业专家、华谊启明东方总裁马克认为,文旅演艺行业必须进一步转型升级,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接下来文旅演艺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向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式演艺方向迈进。
马克说,有别于以往的观光式体验,沉浸式体验突破了演员、观众和舞台之间的界限,观众不再被局限在座位上,而是可以在场景中自由地参与剧情发展。观众和演员合二为一共同推动故事发展,更加强调互动和参与。
作品不能“时间不够,杂技舞蹈特效凑”,而要有文化底色和历史厚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猫途鹰”今年年初发布的最新年度旅行晴雨表暨全球旅行者调研结果显示,全球游客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文化因素比天气因素更为重要。34%的受访者选择某个目的地是为了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仅20%的游客表示旅行是为了目的地的好天气。
对于中国旅行者来说,选择目的地时,文化因素占46%。这些年,云南丽江的《丽水金沙》、山西平遥的《又见平遥》、陕西西安的《长恨歌》、湖南湘西的《边城》等文旅演艺剧目,之所以一演能够几百场甚至上千场,就是因为它们用艺术的形式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
然而,上述文旅演艺产品,对旅游地文化的反映和介绍,大都是零散的、片段式的。目前,鲜有作品能够在一场几十分钟的演出中,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的立体呈现。
以华谊兄弟星剧场为代表的文旅演艺产品则试图弥补上述遗憾。在七八十分钟的时间里,把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用舞台艺术巧妙地予以呈现,谈何容易?据马克介绍,除了运用大量科技手段,每个项目上马前,工作团队都要对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人口资源等进行全面考察,具体分为180项指标。在剧本创作中,先由100位编剧根据当地元素创作100个故事,然后再从100个故事中筛选出20个,并巧妙地把20个故事联系起来形成故事脚本。最后,运用全息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在一台演出中,把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就不用像一些传统的旅游演艺作品,“时间不够,杂技舞蹈特效凑”。
“文旅演艺+”丰富了旅游业态,但文化与商业的结合不能过度
当演艺进入旅游的那一刻,演艺再也不是单纯的舞台艺术演出,它比一般的艺术表演更具商业性,也更加直观和生活化。
马克的话更直白:文旅演艺是提供给旅游者休闲娱乐的文化产品。作为产品,仅在某一方面(如富有文化内涵或者主题吸引力)比较突出,并不一定能成功,还必须给游客带来独特而综合的体验,进而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文旅演艺是旅游行业中的新业态。整个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因此,虽然马克承认星剧场等文旅演艺项目的商业性,但他也警告:文旅演艺行业,文化与商业可以结合,但不能过度,过度商业化虽然可以增加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会使文化丢失本真,让观众产生感官疲劳,那样就违背了文旅演艺行业“既要养眼,也要养心”的发展初衷。
(据《光明日报》 作者: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