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南仁东所在的无线电组装车间从通化市无线电厂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无线电生产企业,后更名为吉林省通化无线电厂。
这一年,通化无线电厂接到研制10千瓦电视发射机的任务。厂里有个也是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技术人员,名叫刘绍禹。南仁东约他一起去请缨。
这是南仁东和刘绍禹都没有干过的事。
刘绍禹当即说:“搞电视发射机,这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
南仁东说:“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怎么不可能”——这是南仁东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它是南仁东精神里面的一种探索的、创造的内在力量。
19世纪末,还没有“电视”一词,但有极少数的“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了。1900年,“电视”这个词首次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使用了。但是,世界上还没有电视——它正在期待着有人把想象变成现实。
时光又过了23年,在苏格兰的某个下午,有个朋友来看辞职在家养病的贝尔德。两人海阔天空地聊起了马可尼。马可尼在意大利发明了一种无需用电线传播通信的方法。朋友说:“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句话给了贝尔德很大启发,他下定决心要把“用电传送图像”变成可能。
然后,贝尔德把卧室变成了实验室……直到1925年10月2日,他在另一个房间的影像接收机里看到了隔壁传过来的图像,“电视”就这样诞生了。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开始试播。这年南仁东还在上初二。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发射台32座。此前一年,1970年,南仁东他们开始研发的电视发射机,就是当时十分需要的设备。
“人是要做点事情的。”刘绍禹说,南仁东那时说过的这句话很打动他。这句话后来成为“南仁东名言”,也是南仁东自己的座右铭。
刘绍禹同意了南仁东的想法,两人一起去向工厂请缨,获准。他们的研制工作是从阅读、研究“两麻袋图纸”开始的,这意味着是将已有的科研图纸变成产品。研制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很投入。南仁东留给大家的印象是:手不离图纸,嘴不离香烟,眼睛通红。由于南仁东发挥的作用大,不久,他被任命为电视发射机研制小组的组长。
“发射机上有散热用的排风机,小叶轮很多,厂里的技工做不了,南仁东就自己动手做,做得既漂亮又精巧。”这是刘绍禹亲见亲历的往事。
通化无线电厂研制的10千瓦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完成了研制电视发射机的任务后,他们又接的一个新项目是与吉林大学合作开发一款计算机,它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电子计算器。这一次的合作和开发,南仁东又上了一个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