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本报记者到陈俊武院士办公室采访,他正拿着一叠用A4纸缩印的英文报纸,津津有味地浏览。大家不禁惊叹于陈俊武院士的眼力和英语水平。
其实,陈俊武院士会5门外语。他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像中国人使用汉语一样,他还会俄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
很多人会问,陈俊武院士哪来的时间学这么多外语?
英语自不必说,早在北大读书时就已精通。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很多参考书是俄文版的,他就自学了俄语。大家还记得那个“25度电的故事”吗?他有次技术革新的原理、公式,就是从俄文版加热炉手册中学来的。
德语也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煤制油水平世界上领先,为了掌握先进技术,陈俊武便自学了德语。
大家知道,陈俊武当年所在的抚顺人造石油厂,是日本人留下的。为了更加熟练地掌握日本造的机器,他自学了日语。
由于国外考察需要,陈俊武用3个月时间突击自学了西班牙语,而且达到了能为一行出国的同行们做翻译的程度。
陈俊武院士的助手陈香生说,他亲眼所见陈院士用英语、日语与外宾交流,陈院士查阅英文资料就如我们看中文小说一样。
有一次,陈香生和陈俊武院士一起去参加一个项目的可研评审会议,陈香生提前查了相关资料做准备,可是有两份十几页的资料全是德文,只能看懂一些装置示意图,剩下的全看不明白。利用候机的空隙,陈香生找到陈俊武院士请教,陈院士看了看,便解释得清清楚楚。
“我学外语,确实有一些自己摸索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但最主要的还是专业所需、形势所迫,不得不学。”陈俊武院士经常说,作为科研人员,一定要掌握最新的资料、最准确的资料。
多年来,技术开发需要什么,陈俊武就学什么。如今,已进入鲐背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不断查阅新资料、学习新知识。陈香生甚至说,为了研究碳减排战略,陈院士这个石化领域的科学家,都快成“气象学家”了。
“学习没有止境,成就也没有止境。不能觉得自己不错了、得到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我思想上时刻警惕,不敢有这个思想。”陈俊武院士说,“我总爱用数字来计算一些东西,比如现在全世界各国的人口、资源、国民生产总值,等等。因为我记住以后才会知道,我们国家前进的方向……”
鲁迅有句名言:“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陈俊武院士的博学强记,也不全是天赋使然,更多的是内心的执着和背后的汗水。
既然选择了科技报国,便只顾风雨兼程。
外语,只是陈俊武院士攻坚克难、勇赴使命过程中匆忙踢掉的一块儿绊脚石。
学外语的初衷不是爱好,是使命!
本报记者 孙自豪 通讯员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