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6月19日 星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来洛讲述“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
黄河之黄 蕴藏中之理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生根于黄河流域,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穿起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浮。在日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以“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为题,带领大家回顾了黄河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重要影响。

“黄河”称谓有核心、中心之意

刘庆柱提到,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而“黄河”的称谓,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地位。

刘庆柱给大家讲解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河”称谓:殷人称黄河为“高祖河”(《卜辞》);甲骨文中称黄河为“河宗”;《史记》中曾把黄河称作“大河”;《汉书·西域传》中提到,“其河(黄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为中国河云”;《水经注》中称黄河为“上河”。

根据《汉书》记载,黄河之名正式出现于西汉时期。刘庆柱认为,黄河之“黄”不应解释为浑浊的“黄色水”。“黄”为“五色”之“中”,对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方”之“中”,以及位于“五行”之中的“土”,意味着核心、中心,是其根源性、正统性的象征。这也是黄河在历史上被称为“高祖河”“河宗”“大河”“中国河”“上河”的原因。

周成王迁都洛邑体现“求中”观念

我国古人很早就有“求中”的观念,对“中”的信仰、追求始于史前时期,以“中”为核心的理念一直传承到现在。

刘庆柱说,古人寻找“中”的行动,伴随着都城的选址不断推进。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现了3000年前的铜尊,这件铜器因为记载了一位叫“何”的贵族受到周王赏赐,因此被称为“何尊”。何尊的铭文里有一句话“宅兹中或”,就是说都城要选在“中”的地方,也就是天地之中。而“或”实际就是指地域的“域”,在“或”之外加上“口”就是“國”(国),“中或”指代的是当时周成王迁都的洛邑,即现在的洛阳。

由秦汉至唐宋时期,国家统一时期的都城基本都在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开封等,继承了夏商以来“择中建都”的传统。

黄河文化蕴含“中”这一核心文化

刘庆柱认为,黄河文化蕴含了“中”与“中和”的中华文明核心文化。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求中”的原则也在发展,从都城发展到皇城,从皇城发展到宫城。

刘庆柱说,古代都城及宫城布局形制所呈现的“中”的观念,是“中华历史文化基因”。这是因为,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它被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认同,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献记载均佐证了这一历史:鲜卑人建立北魏王朝,迁都于“天地之中”的洛阳,继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布局形制,营建北魏洛阳城,使都城“中”的观念更加深化,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三城制”,完善了都城“中轴线”,弘扬了先秦、汉魏都城的宫门门阙形制,使北魏洛阳城宫城阊阖门布局形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此后北方族群入主内地,先后建立了金、元、清王朝,他们定都北京,其都城形制依然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的传统。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文化具有典型的“山-河”文化特征——黄河绵延千里为玉带,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为三颗璀璨的明珠,其间各时期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形成了“一河三山”的广袤中华文明历史时空。“河山”是中华民族关于“国家”的称谓,中国人常说的“大好河山”可以为证。

本报记者 智慧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