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6月19日 星期

骨朵:由兵器而仪仗器 古代北方民族多用

宜阳县仁厚村北宋代壁画墓门吏图

在古代,骨朵是一种兵器。骨朵本名胍肫(guā zhūn),是一种用铁或硬木制成的古代兵器,类似长柄锤,一端为长柄,前端安装上石质或金属的头,形状有圆形、长形、蒜头形、瓜形等,是一种复合器具。骨朵与传统的锤相似又有区别:锤的头大柄短,头重柄轻;骨朵则头小柄长,头的重量比柄的重量轻。这种兵器凭借重力锤击敌人。习者需要有较大的力量,主要使用技法有挂、砸、盖、擂。

2010年在宜阳县韩城镇仁厚村北发现的一座宋代壁画墓为竖穴土洞墓,墓室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其中墓门东侧绘一门吏,保存基本完好。该门吏高0.68米,头戴黑色直脚幞头,身着圆领红色袍服,腰围白色抱肚,形象栩栩如生,虽着文官袍服,但仍显威风凛凛。该门吏所持兵器就是骨朵。

中原传入北方草原的铜铁冶炼技术逐渐提升,刺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冷兵器进化发展。金属头的骨朵成为辽代契丹人的基本兵器之一。后来骨朵形制与用途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作用有三:其一,作兵器。辽代时,这种带柄的骨朵是作为常备武器而使用的。其二,作仪仗类器具。金代皇帝、皇后、王妃出行,就有近侍手执骨朵、肩荷骨朵仪仗护卫。元代亦如此。明、清两代,骨朵几乎完全变为仪仗器具。其三,作杖击类刑具,此多见于契丹人。

纵观骨朵的发展脉络,其由实用性发展到礼仪性,前端骨朵逐渐由大变小,蒺藜状凸齿逐渐平缓,质地也由石质发展为铜、铁等。到明代后,骨朵的锤击性能几乎消失,专当皇家礼仪器具之用。清代早期继续沿用这种仪仗器具,至清晚期以后不再使用。于是这种打击、仪仗器具最终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专家点评(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朱世伟):在墓葬中绘制手拿武器的门吏和放置镇墓辟邪的随葬器物都兼具护佑逝者的寓意。骨朵在宋辽金元甚至明清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其从实用兵器到礼仪器具的演变过程就可说明,透过古代壁画的描绘和出土文物也能得以窥之。

(刘永娟 段跃辉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