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1年2月23日 星期

黄河河道内涉水发掘,刷新考古“洛阳速度”

考古发掘现场(采访对象提供)

近日,黄河孟津会盟段河道内古代墓葬群的考古成果经本报报道后备受关注。惊叹之余,大家对黄河河道内的考古发掘也充满好奇:涉水考古有哪些特别之处?洛阳铲还用得上吗?为此,记者昨日邀请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斌答疑解惑。

黄河涨水冲出墓葬,考古人员第一时间入场

这么大一片墓葬群,怎么会突然出现在黄河河道中?

“墓葬群所在的位置,原地貌为黄河南岸台地。去年夏天黄河涨水,水位高、流量大,将台地冲毁,河道向南侵蚀约20万平方米,侵蚀区域最宽处350米,最长处1500米,下切深度4米至7米。”刘斌介绍,冬季进入枯水期后,黄河水位下降,于是,被河水冲出的墓葬露出水面。

去年12月,孟津县文物部门报告称黄河河道内发现墓葬,市文物局随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并第一时间派考古人员进驻现场看护,确保文物安全。随即,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同步展开。

“竖立围挡,搭建浮桥,安装监控设备,建设临时工作站……今年1月26日,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刘斌说,为抢抓冬季枯水期作业良机,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每项工作都争分夺秒向前推进,刷新了考古工作的“洛阳速度”。

0℃的河水中,考古人员每天要泡几个小时

在洛阳,涉水考古的项目并不多,而在黄河河道内考古更是史上首次。考古发掘该如何开展?一开始,刘斌和同事们都找不到思路。

“方案拿了一个又一个,每天都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刘斌说,涉水考古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如果按正常考古发掘项目来看,需要设置一条围堰,把考古区域围起来之后排水。但是,在黄河内设置围堰,审批和建设都需要较长时间,经过综合考虑,大家决定趁枯水期涉水作业,尽最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发掘工作从离岸边比较近的墓葬开始。“常规的考古工具都用不上,现场又是泥又是水,洛阳铲、手铲等都没了用武之地。”刘斌说,墓葬里的水大部分都没过膝盖,大家穿着胶鞋或防水连体衣,顶着凛冽的北风,弯腰在水里一点点细细地摸排,“翻上来的河泥,没有一块放过的,都要捏碎再摸一摸,看看里头有没有东西”。

寒冬腊月,黄河的水温在0℃左右,考古人员在水里站一会儿就冻得浑身冰凉。时间紧、任务重,考虑到大家的身体情况,刘斌和同事们制定了“轮换工作法”,一批人在河水里工作约1个小时,就换另一批人下水,每人每天要在水里弯腰泡上几个小时,考古人员24小时轮番上阵,保障考古发掘不停歇。

放弃春节假期,全力守护文物安全

“每发掘出一件文物,都让我们惊喜。”刘斌说,发掘出的文物越多,文物保护的压力也就越大。为全力保障文物安全,考古发掘现场装有8个监控探头,并且24小时有人值班。春节期间,刘斌和同事们放弃休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力守护墓葬群和文物。

除了发掘速度,文物的修复速度也在加快。“这批出土文物毫无疑问将为挖掘黄河文化提供重要考古支撑,我们想把考古成果尽快呈现给大家。”刘斌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从文物保护中心抽调了一批精干的技术人员,直接进驻现场修复文物,省去了中间文物的转运时间,已在短时间内完成了50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大家看到的考古成果,往往是在展示陈列阶段,而田野考古是考古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辛苦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说,洛阳考古人员将继续保持敬业、专业的工作作风,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本报记者 智慧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