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获悉,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迎来尺寸最大展品——长30米、高10米,总面积300平方米的古汴河河道剖面。这件巨型展品被安装在立面展示墙上,待博物馆开馆后向观众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1 河道剖面上缀满“时间密码”
昨日上午,记者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楼展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古汴河河道剖面的安装。
由于展品尺寸巨大,无法被整体搬进展厅安装,因此工作人员提前将其分割成了120多块,再根据提前标记的编号,以拼图方式将其重新粘连合体,安装上墙。
在展示墙前,一部分古汴河河道剖面已完成安装。记者看到,在河道剖面上,粗糙质朴的淤土块中夹杂着不少石块、瓦砾、瓷片、动物骨骼等,这些来自不同年代的沉积物,成为运河河道不断变迁的“时间密码”。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古汴河河道剖面预计在10天内安装到位,届时将占据一整面展示墙。后期,考古人员将在河道剖面上开展年代分层作业,清晰地勾勒出从隋唐至明清的沉积层,以及沉积物的年代和类型,更加直观地展示文化堆积和河道变迁情况。
2 提取过程好比在河道剖面上揭膏药
来自徐州市的古汴河河道剖面项目负责人张发雷介绍,这件古汴河河道剖面展品,是从位于开封市州桥遗址的古汴河河道上整体揭取的,虽然不是出自本地,但与洛阳息息相关。
《隋书》记载,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当年三月,他下诏开凿通济渠,借助谷水、洛河、阳渠、鸿沟等旧有河渠和自然水系,将黄河、淮河连通。其中,流经开封的古汴河作为当时通济渠的一部分,起到了连通黄河与淮河的作用。
在“南船北马”的古代,古汴河曾是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水运枢纽。如今,位于开封市州桥遗址的古汴河河道,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大运河河道。
在河道中提取剖面,是怎么做到的?张发雷说,这个过程就像往河道剖面上贴了一张膏药,当把膏药揭下来时,河道剖面上的淤土和沉积物也会被粘在膏药上。实际上,这张膏药是用特制的胶水与纱布制成的,揭取后,还要经过清洗、杀菌、脱盐、脱酸、阴干等多道程序,完工后制成的河道剖面展品可以保存数十年之久。
3 博物馆建设一天一个样
除了安装古汴河河道剖面,在博物馆其他区域,工作人员也在加紧开展相关工作。
在博物馆一楼大厅里,一艘由木工现场打造的古船模型,已经轮廓初显;在基本陈列序厅中,高十几米的巨幅大运河文化浮雕作品即将完工;在三楼展厅里,数名壁画师正拿着颜料在墙面上创作大运河沿线风景画……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计划,该馆将在4月16日开馆,目前,各项工作均在同步加紧进行,未来一个多月,这里将会“一天一个样”。在此期间,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跟进重要进展,带您提前了解这本隋唐大运河文化的“百科全书”。
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汤旭 张庆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