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参观“一路花香”洛阳牡丹文化节回顾展,看到从第一届牡丹花会到第三十九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花事历程和盛况,油然生发感慨——
一个国家,四十年来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终于走出了独特的富强之路;
一座城市,四十年来坚持举办花会不松懈,终于办出了国际性著名节会;
一群记者,多年来坚持拍摄“牡丹笑脸”,终于拍出了惊人的影像工程!
每一个怀揣梦想、不懈奋进的人都了不起,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因他们而精彩。
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记忆里珍藏的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的牡丹花会,我见证过王城公园的人山人海,牡丹仙子塑像前的摩肩接踵,中州路上从百货楼到王城公园段的川流不息,牡丹灯展灯会的流光溢彩,中日牡丹同台竞放的绚丽多彩。
20世纪90年代,我见证过中国城市市花齐聚洛阳展览时的繁花似锦,花会升格为省级节会的欢庆热闹,众多明星同台献艺的热烈气氛,海外宾朋纷至沓来的人气大增,“牡丹专列”呼啸而来、踩街活动悦动全城的壮观场面。
进入新世纪,“非典”阻挡不了花会的进程,“万人舞太极”舞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洛阳新区因花会而大放异彩,《千枚牡丹》邮票创下多个第一,洛阳牡丹走进北京奥运赛场,世界邮展牡丹与邮花并蒂开放。
尤其是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后,洛阳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推进产旅融合,创新旅游业态,优化客源结构,注重群众参与,提高服务水平,融入“一带一路”,线上线下结合,年年创新出彩,届届亮点多多。
其间,有多少人为花会精心筹划,有多少人为牡丹倾情服务,有多少人为花王深情吟唱,还有多少人为国色天香留影存档,实在没法统计。
有这样一群人、一个团队,多年来坚持用镜头定格两万多张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肤色、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手捧牡丹,陶醉而笑的“牡丹笑脸”。这些迷人笑脸绽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绽放在外交部向海外推介河南的官方平台上,绽放在城乡重点工程建设工地上,绽放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热情友善的人们心中,那是永不凋谢的最美花朵!
有这样一群人、一个团队,即使在今年因疫情而暂停举办牡丹文化节的情况下,也克服重重困难,把这一节会搬到网上,让海内外喜欢牡丹的人,通过“云赏牡丹”来弥补不能到洛阳观赏牡丹的遗憾。
有这样一群人、一个团队,通过举办“春天的约定·洛阳牡丹赠英雄”等活动,将牡丹鲜切花和牡丹手绘团扇等礼物,赠送给抗疫英雄、公益团队志愿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洛阳的温暖与关爱,让牡丹的芬芳滋润更多人的心田,让爱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这些厚朴的洛阳人,总是以默默无闻的奉献,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这些可亲可爱的洛阳人,在进行“美与爱的接力”,将一届届牡丹节会推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我曾听过一个比较残酷的说法:“所有系统都会走向灭亡。”这个悲观的结论是人们从历朝历代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不过,我们对此已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在原有系统快要崩溃的时候,立即重建一个系统。这个重建系统,既是对原有系统的重启,也是对旧的机制进行一次更新,一次自我革命,一次升级迭代。
不能自我革新的系统,注定是不能长久的。西方国家通过一次次技术革新给自己续命。而我国坚持实行改革开放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不断尝试重建系统,不断探索新天地,所以能一直保持活力。
洛阳牡丹节会也是如此。一个城市节会品牌,能坚持四十年且长盛不衰,若没有创新驱动、重建系统的思维和魄力、方案和实践,肯定是不行的。
洛阳牡丹节会年年办年年出新出彩,当然首先源于牡丹本身的魅力,她刚一亮相洛阳,就不同凡响,与一代女皇相伴而闻名于世,在盛唐时期享受最高礼遇、获得无上荣光之后,继而在北宋洛阳名园里繁盛异常;她第一次出现在绘画作品里,就让美术杰作《洛神赋图》更加富有神韵,可谓“名门之秀”“血统纯正”。
其次,洛阳人的不断重启、勇于创新精神,赋予了这个节会独特而持久的影响力。回顾四十年的花开花落,你会发现,痴情的洛阳人为牡丹倾注了多少爱,想出了多少妙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明年春天,必将有一届更加新颖、更加出彩的牡丹文化节,让世人再次瞩目洛阳、点赞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