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理论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

传承弘扬中华文明 推动文化自信自强
陈启明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阳市殷墟遗址考察。在殷墟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传承保护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2006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在这次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以洛阳为核心地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以“仓颉造字”“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文字起源,都与河洛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与此相关的文化内涵,唤醒文化记忆,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揭示了各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对中华文明演进的环境背景、兴衰原因、内在机制、发展道路等取得了较为系统的认识。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在殷墟遗址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河洛地区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点之一。要扎实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充分发挥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平台作用,加大二里头遗址考古和申遗工作力度,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洛阳担当,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传播推广中贡献洛阳力量。进一步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创新沉浸式、数字化的展示,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公众能真正体验和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实现“两个结合”,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的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次在殷墟遗址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咨询部主任、副教授)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