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那次同学聚会,多亏了牡丹做媒。
在孟津求学期间,我们高三文科班的四个同学喜欢明比暗赛。赛来比去,大家惺惺相惜,就成了好朋友。班主任“坐山观虎斗”,戏称我们为“四大金刚”。高考揭榜后,“四大金刚”榜上有名。
第8届牡丹花会前夕,“四大金刚”约定,要在洛阳聚一次。
当时,我们四人都是胸佩校徽的大学生,正是年少轻狂的年龄。各色牡丹似乎也在迎合我们的心意,开得饱满,开得热烈,开得浩瀚而奔放,牡丹仙子似乎把整整一年积蓄的精气,都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了。整个公园犹如花的海洋,掀起一波又一波香艳的波涛。
在这骀荡的香气里穿行,我们突然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李君精于历史,他转转眼珠,挑起了话题:“你们说,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牡丹?”
“嗨,因为美呗!”杨君率先接茬,“牡丹之美,在于她的美丽多姿和雍容华贵。看到牡丹绽放,人们总会想到美好,想到盛世。因此,牡丹常被作为吉祥、富贵、繁荣、幸福的象征。人们带着想象中的美而来,又携着现实中的美而去。说是赏花,实际上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杨君一直在研究美学,听了他的话,我们禁不住点头称是。
“不过,我倒觉得,看牡丹,其实是在看自己。”一向温文尔雅的宋君反驳道,“牡丹的身上,蕴藏着一个励志故事,一个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据说,牡丹早先算不上什么名贵花木,仅仅是普通百姓灶膛里的柴火。可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出身乡野的牡丹脱胎换骨,成了皇家园林里的上宾。”宋君喜欢哲学,他的思考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看牡丹,也是欣赏一种个性。”见大家把目光投向我,我也亮出了看法,“牡丹有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她被武则天逐出京城后,不媚上,不俯就,不苟且,不妥协,‘植于不凡,立于不依,盛于不溢,富于不嚣,卓于不败,奉于不悔’。她的凛然正气和高贵品性,终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偏爱。”
“嗯,这是文学化的一种理解。”李君见没难住大家,继续问,“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跑到洛阳看牡丹呢?”
见我们面面相觑,李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还是我来说吧。洛阳是著名古都,千百年来,不断在湮灭和重建中轮回,可以说,洛阳这座城市的命运与牡丹的命运极其相似。牡丹的盛衰荣枯,就是洛阳这座城市沧桑与活力的见证。洛阳爱牡丹,国色照古都,城因花增色,花因城荣光。这也许就是前世早已注定的缘分……”
“小伙子们,胸襟要开阔嘛。牡丹既然是繁荣昌盛和幸福美满的象征,那她就不应只属于洛阳,而应走向全国,成为国花啊!”我们惊讶地回头,原来是一位儒雅的老者,他见我们争论得激烈,也忍不住插了话。
“高论,实在是高论!”老人的话如拨云见日,令我们心服口服。
那天中午,我们出了公园,仍然意犹未尽,便在一家羊肉汤馆里又争论了半小时。顺便说一句,洛阳羊肉汤味道鲜美,与牡丹的品性,很是般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