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洛河而上,水流是我们的向导。
从洛阳出发,一路西去,高速公路与洛河缠绵相依。至洛宁西,离洛河,沿支流向南,渐入群山之中。路随水转,青山葱茏,水波清亮,牛羊安闲吃草。过兴华镇,见“筑梦小镇”宣传画。沿途村庄道路通畅,村容整洁,时见修竹月季映白墙。
至两山相夹处,公路伸进山谷密林,不见了。谷口一村,曰“沟门”。真为沟之门,绿水人家绕,鲜花路边笑,彩石河底铺。我们忍不住停车,下到河边,捡好看的石子。坐石上四望,三面青山,一溪碧流。风是流动的河流,带着水的澄澈与山的青绿。
目的地竹梦小镇靠近谷口,是乡贤返乡创建的生态园。园子很大。竹林,田圃,池塘,小院,树林,帐篷,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曲径回廊,移步换景,好像怎么也走不完似的。正是五一假期,园里游客不少。步竹径,荡秋千,帐篷前品茶,石桌前闲坐,都带着亲近自然的惬意。
入住房间,处处见竹。竹篱,竹门,竹床,竹箱,竹桌,竹椅,竹画。每个房间都有一小庭院,开窗即见景。午后小休,水声,鸟声,风摇竹声,声声绕梦。
竹梦小镇,自然竹多,大片大片摇着清风。竹径弯弯,小溪淙淙,黄色的野花临水照影。竹笋们穿着暗红的衣袍,争着向上仰望。园主人说,明天再来看,就会高出一大截儿。
洛宁是淡竹之乡。《山海经》载:“熊耳山,其附近山上有竹。”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写洛宁:“三步两孔桥,四面五园竹。” 久远的岁月里,竹与生活紧密相关。“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洛宁之竹,尤有奇处。传说伶伦制乐器,即取于此。武皇十万宫廷乐中有用洛宁竹制作的笛箫笙竽,纱灯多以洛宁竹为筋。清时,每年贡竹,太医烧竹取沥,有清热化痰之效。民国时,洛阳宫灯所用竹,也来自洛宁。几十年前,洛宁“燕帘”曾大量出口。悠悠岁月里,洛宁竹筏,载着竹器,沿着洛河,浩浩荡荡,迤逦东去。
竹梦小镇可游可憩,也是一个研学基地。研学厅里有竹制工艺品展览。竹简,竹书签,竹花瓶,竹花架,竹包,竹小鸟,竹茶垫……孩子们可以欣赏,也可以动手制作。也有豆腐专题,用文字讲述豆腐的历史,用实物与雕塑呈现制作过程。兴华特产“铁钩豆腐”,竟可用铁钩钩住来称。这是因为乡风诚朴,豆腐压得瓷实之故。晚餐时,我们品尝到了鲜嫩的竹笋,也装到肚里了一本“洛书”——用兴华豆腐做成、展现“洛出书”典故的菜。
园里保洁的、做饭的、管田圃的、看大门的、铺路的,都是村里人。与管田圃的老汉交流,他说,每月能开2000多元。儿子干啥?前几年在外打工,后来村里游客多了,就回家弄个奇石园。河里的石头用刀切开,一打磨,像好看的画。他嘴角的笑纹一直漾到耳朵边。
夜来了。是将满的银月。明星点点,散在山头,仿佛野花开到了天上。城里的星星都跑到乡下来了。
晨起,不舍得睡,逛村庄。劳作的乡亲、奔跑的小孩,才是乡村真正的风景。鸟也醒了,风也醒了,晨光也醒了。村庄也早早醒了。芍药开着,月季开着,好客的樱桃树把累累的玛瑙送过短墙。小狗摇着尾巴,一点也不怕人,凑近我们的镜头仔细看。两位老妇在菜园里摘菜,热情地回应我们的问话,还问我们吃饭了吗,说回家一起吃饭。淳朴的笑容熨贴人心。
每条小巷都弯出了风景。上游引来的溪水穿村蜿蜒,洗衣的石头摆在溪边。瓦屋白墙映着蓝色鸢尾花。小竹筐靠在大槐树下,衬着短墙。老核桃树下,石碾周围立着石磙,等着人随时小坐。
我们在一家门前拍樱桃,老人走出来,笑着说摘着吃吧,熟透就掉了,人不吃也是留给鸟的。他的小孙孙立刻从门后拿出竹夹,站在石头上要摘给我们。
小村庄里居然还有公交车,通向山谷深处更远的村子。人家外墙壁的装饰都极具美学意趣。路过一家民宿,主人夫妇很热情地邀约喝茶。他们说,在村里的动员下,去年开了民宿,没想到生意不错,都是网上预订的。
宁静,淳朴,美丽,富足。这正是我梦想中的小山村啊。多年前,我曾两次来洛宁,这次让我惊喜不已,昔日的乡村已羽化成蝶。竹梦,筑梦,真好。这梦是田园之梦,生态之梦,文化之梦,幸福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