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7月30日 星期

夏都散记
□灵魂鸟

我从哪里来?我从洛水之阳的洛阳而来!

从洛阳到斟鄩,路很近,走起来很远,仅一桥之隔,却走了三千八百年。

路上风景,像“宇宙魔方”,不知多少物事,都随时间演变。

桥对面,泊着一艘满身披绿的舰船。那绿,深邃、厚重、朦胧,骄阳从甲板踩过,便踩出不同时光。

脚下,听不到一波橹声。隐约中,若有艄公的号子阵阵,但仔细聆听,是身后列车在咆哮,是前方汽笛在交响,是头顶飞机在轰鸣。

几只水鸟,像白鹭,像雎鸠,闪电般划过,闪亮一片绿洲。这时,我才看清,原来彼岸并没有船影,那是河滩上一块像船的高地。

高地叫二里头,是个村庄,路碑上写得清清楚楚。然而,这个俗到草根里的名字,竟蕴藏着3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宝库和万千步文明阶梯。

也许,还有人不知,这个村,是夏王朝最早形成的国家的中心——都城所在地。那城,就是斟鄩,是“最早的洛阳”;那国,是夏王国,是“最早的中国”。

斟鄩也好,古洛阳也好,二里头也好。站在这片土地上,你会看到,从远古大禹治水到近年“四河同治”,水利造福于民的成色。

不信,你听:荷花缤纷了《洛书》,芦苇青绿了《诗经》。

二里头,替夏王国醒着。

我把自己变成一把探寻的钥匙,钻进最悠久的城门,钻进它的瞳孔读它,读它的担当与情怀、初心与使命。

看!厚厚的城墙,曾经芬芳的土坯,如凝固的浪排,使无数锦鲤脱胎换骨,恢复永远的记忆。鱼眼,隐在苔藓里,为过客回眸一笑。

看!一条蚯蚓倾尽温柔,穿越整座城府,诱出一腔腔风干的腥味。

看!古老的“紫禁城”,静若沙画,外面风水怎么轮流,它不再发号施令。

看!九宫格市井,仿佛《河图》上的数轴,在脚印和脚印里纵横交织,交织到《尚书》,交织到《易经》和《史记》。

看!街巷空荡,尘埃赤裸。湿润的空气,是最美的留白,任后人无尽思考。

看!蚂蚁,土元,蛐蛐,来来往往,市民一样,为这座城赓续着灵魂。

看!整个城池如干涸的沧海,成群的蝴蝶,已不再梦游,而是自由飞翔。

二里头,替洛阳站着,十三朝古都由此而完整而辉煌。

我不知道我是第几位到访者。我只知道,相见恨晚,相知很少,二里头有多少文化密码,绝非匆匆一瞥。

世上的墙,都透风,发现和被发现,是时间关系。六十多年前,几个人,几把铲,铲进二里头,铲出不息的铜音,从此这里不再安静。

于是,像鸟的尊,最先飞出文艺的土壤。

于是,许多尊的弟兄,在不锈的阳光里,一张一翕,便有酒香洋溢。吝啬地抚摸,那时的尊很重,可镇山河;此时的尊很轻,巧伴浮云。

于是,像笼的盉,揭开面罩,在最早的稻具中,让心咀嚼到远古的火候。

于是,龙鼎,纹鼎,等等,一个“青铜部落”,成为祭文与礼乐永恒的词牌。

于是,一个博物馆建立起来,夏都的擎国大器,重现光标于世。曾经的繁荣,使后人景仰不已。

于是,我从这座宝库迂回到了先祖的智网。

那时候,没有明细的文字可鉴,但具象的河洛文化载体,更富文化魅力。

难怪,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智者乐水!

洛河之南,还是河,是伊河。二里头的坐标正在两河之间。从远处看,像邙山和嵩山间盖着印章的邮戳,永远是页留念,永远是页遐思。

城,无市叫墙;民,无食腹空。二里头成就华夏首都福祉,“食力”领先。

古斟鄩?你品,你细品,斟其味,全在那尊与盉的味道内。

酒之浆,食之精,源出百果,进取五谷。始创白酒活力者,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其振兴粮食生产和发展,富国泽民,建业丰硕。

我想,二里头夏都青铜器的盛产,可与“少康中兴”有关?

少康酿酒,秫稻为主。以二里头出土稻化石可信,当时斟鄩稻谷等农作物产量颇高。

另有考古专家论证,“夏禾丰裕,五谷齐备”,说的就是这里。

之前总以为,“最早的中国”很遥远,原来很近;之前总以为,喷香的大米产于江南水乡,原来伊洛河平原也极富有。

时值盛夏,在二里头,抛开“都城”“青铜”,走走转转,那些绿,不都是庄稼吗?是绿,盛产了一个热火的夏都,盛旺了一个火热的夏朝,盛兴了一个华夏民族。

三千八百年,伊洛河潮起潮落,二里头寒去暑来,听来时间很长,而一座千米桥梁,却让洛阳人找到了“洛阳”、让中国人找到了“中国”。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