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洋洋,洛水泱泱,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止;“龙旂(qí)阳阳,和铃央央”,大禹的功绩传唱不息。
从洛阳石化出发,乘车跨越黄河,翻过邙山,再跨过洛河,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了。远望奔腾东流的黄河水,遥想伊洛平原上“五都荟洛”的耀眼繁华,我的思绪穿越时空来到了神秘遥远的夏王朝。
在伊洛河畔,充满智慧的先民男耕女织,丰衣足食,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在二里头城区,城市规划合理,中轴对称的宫室建筑群由宫城围墙包围着,“井字形大道”构成城市主干道,居民区、手工作坊和市场分布在四周。手工作坊内一片繁忙的景象,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在各个作坊内被一件件加工出来,当然最多的还是各种实用陶器。
龙旗随风飘扬散发出光芒,大禹的英名传遍四方,车上铃响叮当,天下安居乐业。诸侯的车队一路向前,驰往夏都,他们将朝见夏王,奉上丰盛的贡品,以表虔孝之心。随后,夏朝的颂歌又随着车队传遍九州大地,国泰民安,幸福永远。
往事越千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万间宫阙化成了尘土,远去的大禹和夏朝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华夏江河执着地滚滚向前,中华文明璀璨四射。
五星红旗飘扬祖国大地,时间的铃声催人奋进,各项事业千帆竞发。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人徐旭生翻遍古史文献,梳理甄选出与“夏”有关信息约30条。1959年,他决定再次进行田野调查,寻找消失数千年的“夏墟”。古稀之年的他,和年轻人一起住工棚、吃红薯面窝头,一心扑在考古上。他在日记中写道:“过洛河南,渐见陶片。至二里头村饮水。”村民反映“此遗址很大,南北三里许,东西更宽”,他立刻意识到此处意义重大。经过考古调查,他撰写了《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自此,二里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载入中国考古学史,后于2019年10月建成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今天,作为华夏子孙,再次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我的心是虔诚的,展厅里大禹执耒(lěi)的铜像巍然屹立,他高大威武,“平活水土,功齐天地”,令人肃然起敬。
《史记·夏本纪》全篇约4000字,有3000余字都在说大禹事迹,其中又以大禹治水的篇幅最多。他继承父志治水,心怀天下,手持“橐(tuó)耜(sì)”,沐雨栉风,跋山涉水,足迹遍布九州。历时艰难困苦、勤勉奋斗的13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治水终于取得了成功,人民从此安居乐业。在治水过程中,他凝聚了民心,得到了各部落的拥护,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大禹因为治水有功,众望所归,被舜选定为继承人,禹定国号夏,一代王朝从此开创。
“和铃央央”,余音绕梁,尽管已经过去4000年,但大禹的故事在华夏先民中形成厚重的文化记忆,一代代传承。春秋秦公簋、齐侯镈等都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2022年版的《中国禹迹图》,共收录全国323个禹迹点,其中河南有36个;而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一直传承不绝,2007年起,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中华第一爵”、七孔玉刀、牙璋、方格纹铜鼎、骨猴等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再现了二里头先民的生活场景。最为珍贵的是绿松石龙形器,它由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在一起,长64.5厘米,白玉眼睛,方头蜷尾,婉若游龙。3800多年过去了,它如今仍然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出土时龙身中段还有一个铜铃,内有白玉铃舌。有学者认为龙形器是早期的旌旗。《诗经·载见》这首祭祀乐歌中有“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场景描写,其中“龙旂”与“铃”对举,与此情况十分切合。
物换星移几度秋。考古人薪火相传,一干就是60多年,在二里头奉献了最美好的年华。他们用勤奋、认真和专业的钥匙,一点点打开埋藏在黄土下的夏都历史,发现了诸多“中国之最”——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大型官营作坊……可以说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
中华文明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我为此备感自豪,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四大文明古国都孕育于大河流域,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建立过强大的王朝,面对过洪水战争,但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淹没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不断。中华文明何以源远流长,何以生命绵长?
回望4000年前那场地球上最大的洪水,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迎难而上,战天斗地,用智慧和勤劳为天下人民造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一个个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他们都有一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大禹“明德”,勤政爱民。圣人孔子都称赞大禹说:“禹,我对他真是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啊!”徐旭生在1910年的日记里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亡,匹夫虽贱,有责焉矣。”中华五千年,一代代仁人志士,心怀天下,以身作则、著书立说、拼搏奋进、建功立业,我想这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远古的铃声,曲调和谐悠长穿越千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作为一名普通工人,我想做到的就是“工”读传家、爱岗敬业,为企业的持续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最大的力量,奏响时代最强音!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中华文明传承有序,生生不息;炎黄子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