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月20日 星期

“点绿成金”助力生态建设“新常态”
——叶青谈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的“新洛阳模式”

阅读提示

昨日上午,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应邀作生态城市建设报告。在她眼中,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洛阳怎样高举新型城镇化旗帜,探索生态宜居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新常态”和防治污染“新常态”?我们的城市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发展?请看——

1 我们处于什么时代?

——追求幸福生活的大众觉醒信息化时代

城镇化、信息化、大众觉醒。

这是叶青对当下时代的概述。

她认为,我国正在推进的这次城镇化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城镇化,涉及数以千计的城镇、数以亿计的人口,要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矛盾。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必然以人为核心,在大众觉醒的氛围中,依托信息化思维和技术来完成。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的自我救赎。”叶青认为,其表现呈四大特征。

◆城市发展精英主导→大众参与。PM2.5的测定,就是率先由民间发起,最后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功能与空间交融。原先城市生活区、工业区等区分明显,如今就业更加自由,城乡界限已日益模糊。

◆过程控制→结果管理。原先追求道路宽度、密度,现在应该关注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关注通勤时间占比。

◆对城市空间关注→对人的关注。原先按照“绿化率”衡量生态建设成效,逐渐将按照绿容率、绿视率等指标来衡量。

叶青表示,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已经来到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大众觉醒年代,我们对城市的认识,也会逐渐回归本真——幸福感。

2 我们追求什么城市?

——未来建筑100%将是绿色建筑

城市的幸福感究竟应该从何而来?

叶青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叶青说,生态城市要做到与自然共生,能让人身处其中静下来,享受慢生活;要与效率共生,让人充分享受信息和产业发展成果;要与文化共生,能让人精神生活愉悦,人与城市一同成长。

“绿色建筑是城市的活力单元,未来建筑100%将是绿色建筑。”叶青在报告中,以多次获得国际绿色建筑大奖的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大楼为例,详细阐述了绿色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栋大楼不仅是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员工与自然相融的空间。在这座建筑中,无处不体现着清风、细水、绿野、柔光的低碳生态理念。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大楼是面向东南侧的“凹”字形,将深圳常年刮的东南风引入建筑内部,也尽量让自然光照到室内,基本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减少空调的使用。此外,大楼首层采用架空绿化设计,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公交车、自行车可以自由通过,行人也可以在绿化广场上休息。

叶青说,采用多项节能技术的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大楼,每年能节约能源费用145万元。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绿色建筑里工作,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 洛阳机遇在哪里?

——“点绿成金”的产业创新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该从何处着眼?

“生态城市是科技推动下的集成创新,是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基础,最终实现城市人生活模式整体变革和居住环境根本提升。”叶青表示,生态城市的真正生命力是其可持续的经济活力和产业凝聚力。

“洛阳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探索如何用生态文明的路径来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她说,在传统发展路径中,经济的高速增长经常伴随着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等现象的出现。这种发展已经难以持续。

生态城市建设核心问题是产业创新问题,必须依赖“点绿成金”的“新常态”来破题。国家“十三五”期间将从顶层设计上纳入环境生态的强制性指标,这意味着,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样,应对气候变化和防治环境污染也都已进入“新常态”。

“然而,目前在全国287个地级市中,提出建设低碳或生态城市目标的城市数已达259个,占90%以上,但完整的成功案例还未出现。”在叶青看来,这就是洛阳建设生态城市的最大机遇所在。

4 洛阳要走什么路子?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洛阳模式”

“既要经济发展,又要山清水秀,更要民生幸福。”

这是叶青提出的生态文明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新洛阳模式”发展方向。

那么,洛阳建设生态城市的现状如何,坐标点在哪里?未来的目标和路径又是什么?

去年以来,按照洛阳与深圳对接合作的工作部署,叶青已经带领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关人员对我市进行了大数据生态诊断,并发放了3万份市民问卷,分析出了洛阳建设“新洛阳模式”的一些优势和挑战。

◆优势:

城市美誉度高;历史文化厚重;生态本底良好;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城市绿化良好,感知度高;绿色建筑起步早成效佳,可再生能源丰富;生态工程整合和发展潜力大等。

◆挑战:

部分城市尺度和肌理不符合生态特征;再生水等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绿化覆盖率不高,网络化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公交分担率不高;工业与建筑能效不高;空气质量不佳,城市盆地造成扩散条件不佳等。

对此,叶青结合当前我市生态建设现状,给出了八个字的“药方”:

◆想开——想清楚洛阳建设生态城市根本目标。

◆放下——放下大而全、同质化的城市发展思路。

◆担起——担起探索创新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重任。

◆抓住——抓住信息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按照规划,我们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将通过‘绿地、水系、慢行、通风廊道、绿色建筑’五大专项规划,帮助洛阳增强城市生态竞争力。”叶青说,他们近期将着重提出近三年洛阳生态城市建设的项目及路线图,希望通过共同努力,真正走出一条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洛阳模式”示范道路,争取洛阳生态排位在中部地区领先,地区生态承载力将提升约30%。

本报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白新园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