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6月26日 星期

忠君报国 结局堪叹
——《于景墓志》解读
《于景墓志》

□王化昆 文/图

于景生于北魏将门,上三代皆为著名将领,有大功于北魏政权,其兄于忠又位居高官,权倾一时。于景年轻时就顺利当官,也能忠心效国,屡建功业。但他最后结局如何?史书和墓志所载不大一致。

1 出身豪门非纨绔

于景(公元?~公元526年),字百年,河南洛阳人。其曾祖父于栗磾(dī)是北魏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对北魏政权有大功;祖父于洛拔,官任尚书令,封爵新安公;父亲于烈,任车骑大将军、领军将军、太尉公,封爵巨鹿郡开国公。

宣武帝时,其兄于忠深得宠信与重用,官至侍中。孝明帝继位后,于忠因有拥戴之功,加官仪同三司、尚书令,权倾朝野。《北史》记载:“自栗磾至劲,累世贵盛,一皇后,四赠公,三领军,二尚书令,三开国公。”劲是指于劲,于景的叔父,女儿为皇后。在数十年间,一个家族出了一个皇后、四人被赠予公爵、三个领军将军、两个尚书令、三个开国公。这样的家族,可谓豪门。但于景并不是纨绔子弟,他自幼就勤奋好学,胸有大志。

2 孝家忠国赤诚心

首先,于景是一个孝子。十八岁,他即任司州主簿,后又为积射将军、直后宿卫,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其父于烈去世。于景墓志文说于景居父丧期间“孝慕过礼,殆致穷灭”,是说他十分悲哀,行为突破礼制,几乎因此丧命。按礼制,于景当为父守制三年。其间,宣武帝要破例起用他,他号啕大哭,恳请守满孝期,只因皇命屡下,无奈,只好勉强从命。

其次,他忠于君王,忠于职责。延昌年间,因河西一带与少数民族地区接壤,时常遭遇他们的侵袭。这里是国家安全的屏障,须由干练将领去统兵守卫,朝廷任命于景为宁朔将军。于景到任后,恩威并用,使人心稳定,局势平静。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宣武帝去世,孝明帝继位。皇帝年幼,其母胡太后临朝听政。神龟二年(公元519年),于景任武卫将军。后元乂与宦官刘腾联手发动政变,幽禁胡太后、挟持孝明帝、杀害清河王元怿。于景自感于氏一门世代忠烈,就与东平王元匡合谋锄奸去恶。但消息泄漏,元乂等人先下手为强,将于景贬至北部边疆怀荒镇任镇将。即便遭贬,于景也心无怨言,仍能树绩边塞,“使胡马不敢南驰”。

《魏书·于景传》载:蠕蠕(柔然)部落首领阿那瑰叛乱,于景所部怀荒镇民固请开仓放粮,而景不给,镇民遂反叛,将于景及其妻捆绑,辱月余,后将他们杀害。粮食是最重要的军需物资,开仓放粮是需要得到皇帝允许的。于景最终落得如此结局,令人痛惜,却从另一方面证明他忠于职守。

3 人生结局颇堪叹

《于景墓志》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伯乐凹村西,曾归民国爱国将领、新安县人张钫所有,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墓志云:“至正光之末,限满还京,长途未穷,一旦倾逝。以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六月遘疾,暨十月丁卯朔八日甲戌,薨于都乡谷阳里。”乍看起来,于景是在任职期满回到京城洛阳,一年以后,因病死亡。这与《魏书·于景传》所载矛盾啊!事实到底如何呢?

史书与墓志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资料。一般说来,就这类不很光彩的事情,史书的记载要较墓志更接近真实。史书是由后世史学家们撰写的,个人感情自然少了许多,而且它是要公之于众的,需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即便是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秽史”的《魏书》。而墓志文多是由墓志主的家人,祈请当时的名人大家或亲朋故吏撰写的,也许还要付丰厚的润笔费。因此,为尊者讳、为逝者讳就成为墓志墓碑的通病,谀美之词不绝于文中。

一般情况下,涉及墓主人名姓、家族世系、年龄等内容的,墓志比史书更为可靠,因为都是自己家里的事。而涉及一些不那么体面的事,则会讳而不言,或一笔带过,或文过饰非。《于景墓志》中,没有提及卒葬时朝廷对他的赠官、谥号及助葬赗(fèng)赠物品,也许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一些东西。

于景在《魏书》卷三十一有传,但只有寥寥130字,简单叙述了他的职官事迹。《于景墓志》则详细得多,全文用了七八百字,对其事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铺叙。若要研究于景其人,仅靠史书难得其全貌,必须借助内容更加丰富的墓志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