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洛河是一条著名的河流,天津桥又是这条河上著名的一座桥。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最初它是一座木浮桥,唐时改建为石桥,古人将洛水称为天河,故名“天津桥”,即天河渡口之意,是隋唐时南北交通的要冲。当时天津桥上,车马、行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夜晚,天上一轮明月,河面波光闪烁,这就是古时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晓月。从隋时起,历代文人到此,无不心情激荡,诗情迸发,为之吟诗作赋。
唐代,已在洛阳定居的诗人白居易,有一天晚上,乘车来到天津桥头,被这里的景象吸引,立即咏诗一首云:“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到此令人诗思迷”,白居易的这句诗,不仅道出了人们来到天津桥时的一种痴迷的诗情,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它后来还被历代众多文人在此频频吟诗作赋所佐证。
和白居易齐名的元稹有《智度师二首》:“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唐代诗人姚合《过天津桥晴望》载:“闲立津桥上,寒光动远林。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雪路初晴出,人家向晚深。自从王在镐,天宝至如今。”
唐代之后,宋代的邵雍、蔡襄,清代的查嗣瑮、汪楫、潘耒等人来到天津桥后都留下了诗句。
邵雍常常来到天津桥头,依栏观景,感悟世事人生,他在《天津桥·天津感事二十六首》道:“渌水悠悠际碧天,平芜更与远山连。白头老叟心无事,闲凭栏杆看洛川。”“隋唐而下贵公卿,近世风波走利名。借问天津桥下水,当时湍急作何声。”“云轻日淡天津暮,风急林疏洛水秋。独步独吟人莫会,时时鸥鹭下汀州。”
南宋诗人翁逢龙《天津桥》云:“下马过天津,听传禁漏频。惟怜一桥月,曾照六朝人。金剥宫门安,红飞粉壁尘。中官来宿内,因问帝乡亲。”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站在新建的洛阳桥上,眼望不远处的四角亭,仍然抚今追昔,诗思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