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7月12日 星期

蔡伦造纸前纸庄
□于春斌

偃师区有两个地方,据史载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关,一个是缑氏镇的马涧河,一个是首阳山街道的纸庄村。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因家境贫困,来到京城洛阳,进宫做了太监。他聪明好学,做事认真,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被提升为中常侍,永元九年(公元97年)兼任尚方令,专门负责给皇帝制造御用的宝剑等器物。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用龟甲、兽骨、竹简、木牍和缣帛等来书写,这些材料或笨重,或昂贵,或稀缺,书写不便,记事困难。蔡伦看到皇帝每天批阅大量竹简公文,搬上搬下,既费力又劳神,便有了换一种轻便、耐用的新材料替代竹简的想法。

过去人们一直沿用范晔《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书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写的《文物秦汉史》第六章中指出,我国在西汉时已有絮纸。汉宣帝时期,又出现了麻纸。考古发掘出土的“灞桥纸”“金关纸”等,时间鉴定都比“蔡侯纸”早一二百年。历史文献也有西汉武帝“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章帝“简纸经传各一通”等记载。由此来讲,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首开木浆纸先河,带来了造纸技术的一次飞跃。其改进造纸术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东汉洛阳城,位于今天偃师区西北部与洛龙区、孟津区毗邻之处的伊洛平原上。自京城向南约45里处,就是蔡伦当年造纸的地方,即马涧河流经的缑氏县(今偃师区缑氏镇)陈河谷一带。

蔡伦受河边枯草上悬挂的丝绵絮和水中构树漂浮物的启发,在麻、破布、渔网中加入树皮,反复进行试验,制成了纸张。后来在制作工艺上,蔡伦博采众长,采用了洗涤、剪切、沤煮、舂捣、抄造、定型干燥等多道工序,于东汉元兴元年造出了第一批质量较好的纸张。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蔡伦在不断改进工艺的基础上,又造出了更为光滑平整、厚薄适中、书写便利的纸张。自此以后,“世间莫不用之”,蔡伦被朝廷封为“龙亭侯”,他造出的纸张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造纸之地缑氏,有河被称为“造纸河”,当时岸上曾立有一通造纸河碑,可惜现今碑已不存。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偃师县志》在描述缑氏下属地区时,有“有……陈河、造纸河、化寨……”的叙述。

相传,在紧临京城的今首阳山街道一带,蔡伦建有造纸作坊。后来,造纸作坊形成村落,称为纸庄。随着人口的增多,纸庄分为两村,南临洛河的叫前纸庄,居于北边的叫后纸庄。据村里老人讲,以前前纸庄村西南有一高埠,人称“寨里”,是蔡伦造纸的地方。当代村民于此立有一通蔡伦造纸纪念碑,上书“蔡伦造纸基地”,虽说用词不太准确,却也说明了前纸庄的来历与蔡伦造纸有关。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