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居周口的姑姑,今年80岁了。在洛阳的儿女们商量着为母亲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日。表妹问我要不要一块儿去,我欣然答应。一夜难眠。
这些年,每每和姑姑通话、视频,姑姑、姑父总是笑呵呵地说,现在吃得好、穿得好,身体也好,不用惦记。然而,挂了电话,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
姑姑的一生,命运坎坷。奶奶去世得早,姑姑与爷爷相依为命,磕磕绊绊长大后,嫁到我们村南面山上一个贫困的小村。姑父是军人出身,为人忠厚老实,在村里当干部。有一年天大旱,姑父去乡里参加抗旱救灾工作会议,会后顾不上吃饭,急急忙忙往回赶,不料发生交通事故遇难。天塌似的,一个柔弱的女子如何顶得住?
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在自然条件相当恶劣的山村,即使姑姑再坚强,缺少农业机械,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后来经人介绍,姑姑结识了在当地一家煤矿上班的姑父,再婚成家。姑父是周口人,退休后,觉得豫西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出门就爬坡不说,整天啃红薯面窝窝,生活太艰苦,就和姑姑商量:周口都是水浇地,种粮有保障,起码能填饱肚子。姑姑心动,就随丈夫来到了周口。
我爷爷是不同意他们回周口的。他说,宁可向西挪一千,不愿向东挪一砖。意思是说,过去黄河泛滥,豫东地区经常受水灾。
姑姑到周口后,就赶紧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宽慰爷爷,在周口天天能吃白馍馍、白面条……
汽车进入豫东平原,眼前,一望无际的麦田,披着一身太阳色,风吹麦浪,后浪推前浪,一直奔向远方。豫东平原,中原粮仓,果然名不虚传。
“哥,快到了。”快进村时,表妹提醒我。我突然想到,事先没有通知姑姑一声,突然来了这么多人,让姑姑措手不及咋办?赶紧让表妹打电话告知一声。表妹说:“以前每次来看望,事先一说,你姑姑激动得彻夜难眠,你姑父早早到镇上买肉、买鸡、买鱼,置办的食物都吃不完。今年咱们给他们一个惊喜。”
车子进村。我看到村道两旁一座座农舍,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多数是二层的小楼,门前种着绿植花卉,几年不见,今非昔比。
姑姑看到儿子、女儿,媳妇、女婿,侄子、侄女,侄媳、侄女婿一大群,竟激动得一时语塞,拉拉这个,摸摸那个,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姑姑家的房屋是六间瓦房,院内红砖铺地,小花池里月季花开得正艳,与邻居相比,不算气派,但小院拾掇得干干净净,空调、液晶电视、洗衣机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做饭不再烧火了,用的是液化天然气,冰箱里肉、鸡蛋、时蔬满当当。姑姑说,现在馍馍、油条、面条都是买的,做饭可省事……
我在院子里四下张望着。姑姑说:“房子去年才翻修过,又盖了两间厢房。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在一起说说闲话,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活动身体……咦,这日子要搁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我发现,原来的四轮拖拉机、打麦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都不见了,就问姑父。姑父说:“这几年,咱家十来亩地都流转出去了,用不着了。”说着,他从屋里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每笔收入。我粗略一算,土地租金、养老金、这补助那补助,一年下来的收入,足够两位老人花销。
姑父要拾掇屋子,给我们安排床铺,我赶紧搭把手搬东西。发现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台DVD,姑父说:“这些电器都还好好的,平时都用着呢。”我按照姑父的建议将它们放好。姑父拿出几张国庆大阅兵碟子,现场播放。姑父说,他最爱看大阅兵,军队威武,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长途舟车劳顿,加上前一天夜里没休息好,大家天一黑就休息了。我隐隐约约听到有音乐的声音,像是笛子,可又不像。
第二天一大早,我告诉姑姑,昨夜听到笛子的声音。姑姑笑笑说:“你姑父呀,是‘人来疯’,一高兴就瞎胡吹。”我惊讶,想不到姑父还有如此雅兴。于是,跑进姑父的卧室,眼前一亮,一架自制的乐谱架子上放着一个厚厚的本子,掀开一看,是一首首曲谱歌词,足有二三十首,蝇头儿样的字符,工工整整,连一个小墨点儿也没有。
“姑父,今天是我姑80岁生日,挑你最拿手的演奏一曲,算是给我姑的生日礼物。”我开玩笑地说。姑父高兴,拿着乐器,我搬着架子,放在院子当中。姑父坐定,介绍说:“这个乐器叫箫。今天,我就吹一首《生日歌》吧。”
说罢,姑父气定神闲,稍稍运气,箫声渐响,乐调清脆短促,忽高忽低,虽说没有鸣泉飞溅、玉珠落盘之韵,倒也委婉动听,音节清晰可闻。一曲过后,大家鼓动着,非要他再吹几首,姑父一激动,接连吹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几首曲子。大家一边听,一边随着节拍,轻声拍手附和。
箫声穿过岁月,串起悠悠往事。箫声、歌声、掌声、笑声在小院里悠悠回荡。我一扭脸,看见表妹正在现场录制视频,赶紧招呼大家站在姑姑、姑父身边,齐声喊:“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