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陆游在《苦热》中写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盛夏时,烈日炙烤大地,房屋瓦片犹如燃烧的火龙,虽静坐不动也汗如雨下,如身处蒸笼般煎熬。
我们现在的生活,夏日有空调,只要一有机会,便蛰伏在屋内,享受着夏日的清凉。古代的那些人,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他们是如何度过这难耐的暑热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消暑》一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的消暑秘诀在一“静”字,端坐院中,眼无长物,心无杂念,无世事纷扰,心静自然凉。就如我们的情绪常受外界干扰,却不知悲喜由己不由人,哪怕东西南北风吹来,我心岿然不动,又能奈我何?
到了杨万里这里,就是《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暑热难消,到了夜晚依旧炎热,诗人只得打开屋门,站在月光下,听到有虫鸣声自密林竹丛中响起,忽觉有一丝清凉,此时没有风啊,原来,是这夜色怜人,借旷野的月色、竹深树密中的虫鸣送来的微凉啊。
再看秦观的《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真是一首好美的追凉诗。盛夏的傍晚,诗人携杖而出,寻觅一处纳凉地,画桥南畔的柳树下就是最好的乘凉处了,明月高照,船家吹着短笛,风吹动池中的莲花,幽香散溢,沁人心脾。诗人则倚着胡床,乘着月色,赏着美景,听着小曲,嗅着莲香,凉风驱散了暑热,这样的情形是身与心的满足。
老子在《道德经》中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急走可以抵御寒冷,清静能克服暑热。古人避暑,推崇清静、养性,虽盛夏暑热烦闷,但他们放慢脚步,去品味生活的美好,暑热终究会过去,前行路上,等待他们的是秋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