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雨淅沥,天上牛郎会织女。”
1986年,家里建成三间大平房。夏夜,房顶成了全家人纳凉避暑的宝地——比周边的瓦房高出近两米,前后又有树,敞亮、通透!父亲用两块旧门板在屋顶正中拼起一张床,上面铺条竹席,母亲又拿毛巾蘸水将席细细擦拭一遍。我和哥哥舒舒服服躺着,母亲坐在床沿儿,手摇蒲扇,哼起了民谣。
“妈,今年七夕会下雨吗?”我仰脸望天。天上有星星,有月亮,却没有风,也没有闪电,根本不像要下雨的样子。
“肯定会下雨。你想呀,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回面,见了面不得抱头痛哭,这一哭,不就下雨啦……”说到这儿,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扇面轻触坐在另一边的姐姐,不失时机地开始了“洗脑”和“敲打”:“俗话说‘宁隔千山,不隔一水’,隔着天河,神仙都没办法,要靠喜鹊搭桥才能见面,更别说咱普通人。隔着一条大河,来往多不方便,况且咱又不是在附近找不着家儿……”
姐姐早听出了话音儿,见母亲越说越明,便有些羞恼。她把手里的折叠扇一合,一言不发站起身。母亲赶紧咽下嘴边话,改口道:“妮儿,再坐一会儿吧,要下雨啦,屋里闷。”姐姐不理会,转身下楼。母亲长长叹了一口气。
姐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上门提亲的人不少,可姐姐一概不见。起初母亲以为她害羞,后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她喜欢上了同厂的一个穷小子。男方穷倒也罢了,却有个母亲最看不上的短处——“地区不中”。
我家位于洛河南岸,在县城东,距宜阳县城十余里;他家位于洛河北岸,在县城西。当时县城只有一座桥——前进大桥。母亲劝姐姐:“嫁闺女都想嫁近点儿,彼此好有个照应。你想想,隔着条大河,绕那么远的路,我咋照看你?”
任母亲磨破了嘴,也没拗过姐姐那颗火热执着的心。我曾见姐姐在贺年卡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虽不解其意,我却也知道姐姐心里不好受。姐姐出嫁那天,母亲对着满屋的亲戚流泪:“这憨子闺女,不听劝,将来有她受症的时候……”
因为晕车,母亲极少去姐姐家。外甥出生的第三天,父亲蹬一辆三轮车,拉着母亲和她做的小被子、棉衣裤、肉、菜、蛋、奶等,早早动身去看姐姐。回来后,母亲又落泪了,对二婶说:“她要是在跟前,我端吃端喝侍候。可嫁那么远,我有啥办法?”
2000年,县城跨越洛河实现南北对称发展,姐姐家的村子被划入城区。母亲不再说姐姐“地区不中”,却还嫌交通不便。再后来,洛河上陆续架起五座大桥,其中创业大桥就过俺村。
山水不再隔,天堑变通途。母亲经常到桥上走走、看看,摘了豆角、黄瓜,或者做了好吃的,她都会打电话喊姐姐回来。
“有好几年七夕没下雨了吧?”我问母亲。母亲笑了:“现在交通方便,还随时都能打电话、通视频。人间这样,天上不得更高级,牛郎织女想见就能见,还有啥可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