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五元沟,地处豫西青要山脚下的新安县北冶镇境内。她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全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都用石堰给保护了起来。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高氏先祖“永安”自盐仓迁居高庄后,便开始带着族人开荒辟土、破石造田。五元沟作为高庄后面最近的一道山沟,成了最早开拓的领域。那时候的五元沟还是荒山野谷,到处杂草丛生,石头如林。族人四季劳作,披星戴月,流血流汗,把洪荒之地开垦出来,播种五谷,养育子孙。
由于地理条件所限,红土黏,石头硬,开垦荒地异常艰难。他们用镢头刨,用铁钎撬,把凹处填平,把疙瘩削低,再把山上的石头凿成块,搬的搬,抬的抬,运到地边垒砌成石堰,以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
从高庄顺沟而上,至五元沟下沟开始,石堰越来越多,越垒越高。最高大的一道,长约二百米,高有二十多米,非常宽厚。像这样一道道又高又大的石堰,横跨过山谷,逐级成梯,守护着大块大块的农田。其中有五道最具代表性的石堰,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这五块耕地分别是:大坪、二道坪、北沟坪、上洼坪、上洼上坪。这成了五元沟村的地标,是五元沟人的骄傲。事实上,五元沟的石堰远不止这些,周边的山山岭岭,经过数代人的开垦,都成了农田。每块山田的边沿,也都用石头筑起进行保护。其中饱含着多少人的劳动和艰辛啊!
为了纪念前人的这些壮举,村子的名字以这五道石堰命名为“五堰沟”。久而久之,一是叫转音,二是便于书写,“五堰沟”后来被写成了“五元沟”。
五元沟开荒造田的事迹,正是农耕文化的具体体现。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内容。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被历代人所重视。五元沟人正是懂得了这一点,世世代代,都在为守护土地而奋斗,用勤劳的双手,为农耕文化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唱响了一曲守护土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