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连城,有“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之美誉,是客家人祖地之一。四堡镇,位于长汀、连城、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雕版印刷基地,是读书人朝圣的精神家园。
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整体建筑由门楼、上厅、下厅、左右四个厢房和一个天井组成。徜徉其中,尽享精神大餐。
展览馆原是雾阁村邹氏的族祠。据连城县史料记载,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时任浙江杭州仓大史的邹学圣辞官回乡,将苏杭先进的印刷技术带回四堡,创办书坊,带动四堡印刷业走向规模化发展。马屋村的马驯,明成化年间,官至二品,宦游全国,见多识广。他告老还乡后倡修族谱,刻印诗文,成就了族人刻板、印刷、销售的家族大业。渐渐地,他姓别村也师从邹、马两家,见样学样,“镌经史以利后人”,创造了集群化的刻书、贩书儒商之路。
展览馆负责人说:“在鼎盛时期,四堡有书坊100多家,刻印书籍600多种,约60%的四堡人从事印书业,男女老幼,或抄写,或雕刻,或砍木材制版心,或裁纸折叠装订,真可谓‘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余香’。”
四堡《马氏族谱》、邹氏《家训》的记载也证实了馆长的说法。马氏族谱曰:“吾乡在乾嘉时,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累相望。”“耕读之外,储古籍雕版,装为缃帙,以应士大夫觅购者,不可胜计。”邹氏《家训》云:“吾家人醇俗朴,半耕半读,一脉书香,绳绳相继者,其来久矣……况乎乡多书肆,雕梨刻枣,古籍几于汗牛,不胫而走四方,且可为海内文人作将伯之助。颂于斯,读于斯,又何烦惜书券、买书钱哉!”
可见四堡的刻书、贩书,正与崇文、兴学互相推动,相得益彰,树起了客家地区耕读传家的另一种典型,也是闽西客地民风由“野”变“文”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前辈那时候就有了版权保护理念。谁家有了新刻书籍,即把封面张贴出来公之于众,提醒其他书坊不得开刻同类书版。如果想印,只能租版,而且租印时需采用原书坊的堂号、封面、颜色、装订形式等,不得另有标记。”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力说。
四堡古书坊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四堡被列为首批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
距离四堡镇不远的冠豸山,被称为“客家神山”,是研究和传播宋代理学的基地。北宋淳化年间,罗氏的先祖在灵芝峰下兴建书斋,名为“仰止亭”。据《文川罗氏族谱》载,罗从彦应连城罗氏宗亲之聘,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公元1128年—1131年)的四年间,前来“仰止亭”讲学,并手书“壁立千仞”,镌刻在灵芝峰上。
程门立雪的故事妇孺皆知。当时站在大雪之中的杨时,则是罗从彦的老师。罗从彦的名人效应,致使闽西北的群儒蜂拥而至,纷纷建起书院。南宋的丘鳞、丘方(朱熹高足杨澹轩的学生)中进士后,在五老峰下兴建“丘氏书院”;元代至正年间,乡贤沈得卫在灵芝庵的左侧兴建“樵唱山房”;明代正统年间,举人李庆在五老峰下兴建“修竹书院”;明代万历年间,谢浚兴建了“东山草堂”;清代乾隆年间,官方兴建了“五贤书院”(五贤,即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童姓文士建起“雁门书院”。这些书院都以研习宋代理学的文人学者为山长,他们长期住在书院,教授生徒,薪火相传,培养出许多举人、秀才,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冠豸山众多书院连绵几百年的读书声,释然了四堡雕版印刷业兴盛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