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睁开好奇的眼睛,目之所遇、耳之所闻、身之所感,都是他的世界。
随着年龄渐大,视野渐宽,外面世界的精彩,会在眼前徐徐展开。对世界的基础认知,却根植在童年的歌谣里。
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将哄小儿的话语编成童谣,让孩子们传唱,使他们明白,乖巧勤快的孩子受欢迎,从而奠定他们的行为准则,让他们知敬畏:“小娃乖,小娃乖,小娃乖了穿花鞋,小娃不乖穿烂鞋。小娃勤,小娃勤,小娃勤了爱坏人,小娃不勤都嫌人。小娃懒,小娃懒,小娃懒了讨人厌,狼拉跑了没人管。”
孩子牙牙学语,数数是必不可少的锻炼过程。“一二三四五,蛤蟆来敲鼓。六七八九十,小鸡要吃食。”“酒在缸里做,花从枝上开,雨从天上下,树在地上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到处都是育人的活教材。
“蛾眉豆,两头尖,放牛细伢(小孩子)好可怜。冷饭冷菜是他吃,露水衣服是他穿。”出生在条件差的家庭,孩子自小就要承受相应的磨难。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往往奠定人生的底色。
“识字儿不识字儿,钢笔挂一对儿。叫他写个字儿,钢笔没有水儿。”那时候对别人学问的判断标准是,口袋插一支钢笔的是小学生,插两支的是中学生,插三支的则是修钢笔的……对那些只会装腔作势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妨用童谣去挖苦一下,让他出出丑。
“棠梨树,棠梨棠,棠梨树上盖瓦房。三间瓦房没盖起,三个大姐来送礼。前面抬的花花轿,后面抬的枕头床。大姐梳的光溜溜,二姐梳的光溜溜,就是三姐不会梳,梳个韭菜蔸。大姐戴的金耳环,二姐戴的银耳环,就是三姐不会戴,戴对豆芽瓣。大姐拄的金拐棍,二姐拄的银拐棍,就是三姐不会拄,拄个搅屎棍。大姐坐的金板凳,二姐坐的银板凳,就是三姐不会坐,坐个烂草墩。大姐戴的金手镯,二姐戴的银手镯,就是三姐不会戴,戴个竹手镯。大姐抱个金娃娃,二姐抱个银娃娃,就是三姐不会抱,抱个癞蛤蟆。走一步,咯哇哇,走两步,咯哇哇,抱到河里淹死它。”这首名为《棠梨树》的童谣,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哪怕是至亲,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
“打罗罗,磨面面,舅舅来了做饭饭。擀白面,舍不得;下黑面,丢人哩!给舅舅宰只大公鸡,公鸡叫鸣哩!宰只大母鸡,母鸡下蛋哩!给舅舅擀上两张茄花面,舅舅喝面汤,我吃一大碗!”家穷百事哀。与小主人家的穷酸抠门相比,舅舅是大度的。在穷困面前,亲情展示最美的人性。
“麻雀蛋,滚又滚,我叫干佬去买粉。买的粉,不会搓,我叫干佬去买锅。买的锅,不会烧,我叫干佬去买刀。买的刀,不会切,我叫干佬去买铁。买的铁,不会打,我叫干佬去买马。买的马,不会骑,我叫干佬去买犁。买的犁,不会犁,东一犁,西一犁,犁得他头上没得皮。”干佬,是与父亲关系最要好的朋友。干儿子一旦撒起娇来,把干佬指使得团团转。这个干佬,真是模范,任凭干儿子撒娇、摆布,内心里充满对他的慈爱。
这些内容丰富的童谣,如纯净的山泉,滴灌着孩子幼小的心田。那些善良和纯真的种子,埋在时间的泥土里,经过岁月的风雨洗礼,逐渐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