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了,粉条更多地出现在餐桌上,让我想起了当年乡村漏粉条的场景。在寒冷的冬日里,乡亲们忙碌而有序地擦红薯、漏粉条:从洗红薯、擦红薯、过滤淀粉,到漏粉条、煮粉条、冷却、晾晒,大家忙着,热闹着。
小时候,漏粉条不仅仅是一项家务活,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方式的体现。每到那段特定的日子,从农家小院到街头巷尾,为了春节时能够吃上自家制作的粉条,到处都晃动着忙碌的身影。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大地,人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人们从地窖中取出红薯,选取饱满没有虫眼的,一个个洗净、去皮,露出洁白的薯肉。接着是富有节奏感的擦红薯环节,大家手持特制的擦板,将薯肉一点点擦成细腻的薯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薯香。薯泥被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经过反复搅拌、过滤,最终成为白色的淀粉。
大铁锅里,清水沸腾,蒸汽缭绕。大家将淀粉与水按比例调成糊状,然后倒入特制的漏勺中。随着漏粉条师傅左手腕轻轻抖动,同时右手轻轻敲击,一根根细细的粉条便如瀑布般落入沸水中,瞬间变得晶莹剔透、韧劲十足。煮好的粉条被迅速捞出,放入冷水中冷却,随后被挂在竹竿上,一行行、一排排,在微风中轻轻摆动。阳光下,粉条逐渐变得干燥,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纯手工制作的粉条,口感筋道又滑溜,在大铁锅中和萝卜白菜一起熬出来,一下子提升了寻常菜蔬的口味。
漏粉条的季节,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薯香。大人们聚在一起,分工合作。孩子们会在旁边追逐打闹,也会好奇地凑到大人们身边,看着那一丛丛粉条从漏勺中滑入沸水,然后兴奋地等待着品尝热腾腾的粉条。
如今,制作粉条多采取机械化,但我依然怀念当年手工漏粉条的氛围。经历过那个场景的人都记得,漏粉条的日子,仿佛整个村庄都被裹进淡淡的喜悦和期待之中。
那时候的人们就是那么容易满足,那份满足带来的幸福,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