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在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当以守正传承、开拓创新为笔,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为墨,以凝聚民心、服务大众为纸,书写出文化强国璀璨未来的壮丽篇章。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筑牢文化自信基石,铸就文化强国璀璨未来,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这彰显了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民族复兴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守正传承,引文化自信之源潺潺汇聚,润泽千秋;开拓创新,铺文化强国之路熠熠生辉,福泽万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积淀,犹如一座宝库,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精湛的传统技艺,从深邃的哲学思想到独特的民俗风情,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需秉持守正传承的态度,像守护生命之源一般珍视这些文化瑰宝,通过教育普及、民俗活动等多种形式,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在新时代背景下,仅靠传承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主动开拓创新,把新时代的独特内涵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之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社会思潮相交融,使其展现出全新的活力与魅力。例如,洛阳文创把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同现代创意设计巧妙融合,打造出众多深受大众青睐的文创产品,使古老的洛阳文化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便是开拓创新助力我国迈向文化强国之路的鲜活例证和生动实践。
立足本土,让文化自信之力如苍松般深植大地,稳固根基;放眼世界,使文化强国之音似洪钟般传扬四海,声震寰宇。我们要立足我国本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之魅力。从地域文化到民族文化,从乡村文化到城市文化,每一处都有着值得探寻和彰显的价值所在,它们共同汇聚成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扎根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同时,文化强国建设还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放眼世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国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文化产品不断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着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播着中国声音,让全球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中国文化,扩大了我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助力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凝聚民心,让文化自信之情似涓涓细流绵绵汇聚,润泽心灵家园;服务大众,使文化强国之业如灼灼朝阳蒸蒸日上,照亮复兴征程。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深深植入广大民众的内心深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使文化自信之情在人们的互动中、共鸣中绵绵汇聚。譬如社区的文化节、乡村的文艺会演等,都是有效载体。文化强国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无论是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还是乡村的文化站,都应成为人们汲取知识、享受文化盛宴的殿堂,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为文化强国之业筑牢坚实的群众基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当以守正传承、开拓创新为笔,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为墨,以凝聚民心、服务大众为纸,书写出文化强国璀璨未来的壮丽篇章。我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地筑牢文化自信基石,文化强国的璀璨未来必将如期而至,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自信、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分别为洛阳理工学院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