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科技革命催生生产力新形态,创新矩阵锻造发展新引擎,制度创新孕育发展新沃土,只有持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科技浪潮中把握主动。
科技创新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重塑人类文明发展格局。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重新定义了生产力内涵,催生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范式重构:科技革命催生生产力新形态
传统生产力三要素体系发生着深刻变革。深圳鹏城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九章”,200秒完成经典计算机6亿年计算量,不仅实现了计算速度的量级跨越,还将新材料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至数月,这一突破契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要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生产要素的数字化重组创造出新型价值网络。杭州城市大脑日均实时处理800TB城市数据,让交通通行效率提升25%,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转变为数据驱动。数据要素从生产的“润滑剂”演变为价值创造的“反应堆”,催生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行动,将推动新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加速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
生产关系的智能再造革新了社会协作方式。北京亦庄智能工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3万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即时响应的柔性制造网络,打破传统产业链线性结构,构建起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型企业,能为生产关系智能再造提供有力支撑。
二、动能转换:创新矩阵锻造发展新引擎
基础研究突破打开技术跃迁的“机会窗口”。合肥量子信息实验室实现460公里光纤量子通信,基于量子纠缠理论的突破,催生出量子测量、量子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2年的4.8%提升至2022年的6.3%,持续投入孕育出改变游戏规则的原创成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将鼓励科研人员探索未知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根基。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塑产业竞争格局。上海张江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完成技术验证,标志着我国在半导体装备领域从“跟跑”迈向“并跑”,实现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控能力的质的飞跃。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当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升级和保障产业安全的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调,将助力攻克“卡脖子”难题。
创新要素聚合催生裂变式增长效应。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体系整合创新资源,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推动新材料产业规模3年增长300%。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聚合,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三、生态进化:制度创新孕育发展新沃土
新型举国体制释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超10万家配套企业和500余个科研院所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资源的精准配置,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40%以上。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质量。
科技体制改革拆除创新道路上的“制度藩篱”。西南某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试点中,科研团队获70%收益,专利转化率从12%跃升至38%。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能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开放创新体系构建全球协同网络。中关村论坛吸引诺贝尔奖得主、跨国企业CEO、国际科技组织负责人共同探讨技术伦理,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重塑生产力形态,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变革的引领者。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文明进步的阶梯。只有持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任务,才能在科技浪潮中把握主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者为中共洛阳市委党校文化旅游和科技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