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军帖许怀仁集,兴嗣文宜智永书。”这副对联出自清代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之手,创作地点正是洛阳。说起这副对联,背后还有一段特别的历史。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县(今福建福州)人,是清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民族英雄。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他考中进士,此后在多地任职。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广东禁烟,收缴英国商人的鸦片,并在虎门进行销毁。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伊始,林则徐遭人构陷,被革职查办,流放至新疆伊犁戍边。
在流放途中,林则徐途经洛阳,受到姻亲、时任河陕汝道叶申芗的多次挽留。于是,在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三月中旬至五月初,林则徐在洛阳停留了一段时间。
据刘耀德先生的《近代名人在洛阳》(西工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工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2012年)、张钟先生的《林则徐在洛阳》(瀍河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瀍河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年)等文章记载,林则徐在洛阳期间,不仅给主战派写信,继续阐述抗英主张,还将眷属从南京迁至洛阳居住。此外,在叶申芗的陪同下,他参观了古都洛阳的一些名胜古迹。
洛阳东关迎恩寺方丈光禄听闻林则徐到来,慕名将其请到寺中小住。二人虽是初次见面,却十分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们每日谈论时事,弹琴下棋,很快便成了好友。林则徐早就听闻光禄方丈喜爱并擅长书法,在临别之际,特意为其书写了“右军帖许怀仁集,兴嗣文宜智永书”这副对联。此后,二人还时常书信往来。
那么,迎恩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呢?
迎恩寺,又称东大寺,位于现今瀍河区夹马营路东侧洛阳市第一中学所在地,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秋。清代陆继辂、魏襄编修的《洛阳县志》记载,迎恩寺“在县东郭夹马营以东,明福藩建”。
迎恩寺是明代藩居洛阳的福王朱常洵为其生母郑贵妃所建。他希望佛祖庇佑母亲,称赞母亲“心之善可因也;心可因,故恩可迎也”,因此将寺院命名为迎恩寺。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龚崧林所纂的《洛阳县志》载有《福藩奉敕创建迎恩寺碑记》。据该碑记记载,迎恩寺占地面积达120亩,山门前约50米处建有舞楼,拥有四进院落,内有金刚殿、天王殿、钟鼓楼、正殿、东西配殿、延寿殿、藏经楼及禅堂、僧舍等众多建筑,可谓“规模弘敞,法制明备,金碧荧煌,灿如绮绣”,“清幽之致,别是一天。令人尘襟顿涤,则又如欲入诸世外也”。
这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梵宫古刹,后来毁于战火,如今已荡然无存。然而,林则徐在洛阳赠联的逸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