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河南宝丰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却成就了国内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民间说唱艺术交易盛会——马街书会,马街书会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里面究竟有什么魔力?
马街书会,我神往已久。
多年前,我就听说宝丰县有一个马街书会,很是热闹,便动了去看的念头。正月十三是书会的正日,我和朋友相约,终于踏上了行程。
说到听说书,那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当时的文化活动除了看电影,便是听说书。每年秋忙结束之后,生产队便会请豫东或山东的说书艺人到我们队说上十天半个月的书。深秋的打谷场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夜幕下汽灯高照、人声鼎沸,村里的男女老少一吃完饭便带着凳子,迫不及待地来到书场,孩子们在周围欢快地打闹、玩耍。突然,说书人的锣鼓一敲、弦子一响,全场立马安静下来。随着说书人的表演,人们都沉浸在了故事当中。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里生活相对宽裕了,就买了一部收音机。那时,电台里正播放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还有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三侠五义》。放学后,我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这些评书,忘记了写作业,忘记了割草放羊,为此经常挨家人的训。后来,虽然文化生活丰富了,但我对听说书始终难以忘怀。
我们一大早从洛阳出发,上午10点多到了宝丰县城。走到离马街村大约3公里外,道路交通已被管制,我们只好步行进村。沿途望去,通往村子的几条道路上都挤满了人,进进出出、摩肩接踵,路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玩具,好不热闹。最吸引人的还是路边门面房里卖的当地名吃宝丰羊肉冲汤,门口支着一口大锅,一只整羊骨架在锅里炖着,奶白色的汤冒着诱人的热气,掌勺的老师傅正熟练地舀起一瓢热汤,将碗里的羊肉、杂碎反复冲烫。店里边顾客众多,都在享受着美味。
今年的马街书会以“守望说唱,情系万家”为主题,举办了“第九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刘兰芳王印权携弟子曲艺节目展演”和“宝丰县法治宣传书场”等多项活动。书会主会场设在刘兰芳艺术馆、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广场前,400多亩大的麦田里,人山人海,3个舞台上正在上演河南坠子《武松》、快板书《长安街观灯》以及地方戏曲剧选段,引得众人翘首观看。据报道,本届书会到会艺人1915人,共有536个摊位,到场观众20多万人。
马街书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宝丰县志》记载,书会起源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民间曲艺盛会。最初,当地的说书艺人利用春节期间在此聚会,主要是祭祀敬祖、收徒拜师、切磋技艺,艺人在书会上的说唱表演被称为“亮书”,说书人一旦被选中被称为“写书”。久而久之,马街书会就形成了传统。
来马街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在互联网、新媒体不断普及,现代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马街书会为什么还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到了现场,当真正感受了那种氛围,我才明白,说唱艺术历经千年而不衰,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的魅力、它的影响力已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心目中。正如刘兰芳艺术馆里的一副对联所说的那样:“说古皆是忠孝节义,道今全为播善扬真。”在千年的赓续与传承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生生不息。
在推动马街书会保护、传承方面,宝丰县和平顶山市做了很多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宝丰县就高度重视马街书会,为其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994年,该县成立了马街书会理事会,负责书会的艺人接待、演出,以及马街书会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编印等工作。为提升书会影响力,宝丰县主动邀请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相声演员姜昆、冯巩等到会表演指导,成立了刘兰芳艺术馆和中国曲艺交易中心。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马街书会已经成为集非遗展演、民俗旅游、学术研讨于一体,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品牌。
离开马街村后,书会的影像仍在脑海里闪现。书场上老百姓的笑容让人难忘,锣鼓、剪板和弦子的声音时常在耳边萦绕,村里的麦田泛起了绿色,吹过脸上的风也没了寒意。
春天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