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美,与大唐气象血脉相连,与唐朝历史水乳交融,更与唐代诗人无与伦比的创造活力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的诗歌观讲求“诗言志”,“《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只有知人论世,言志缘情,才能准确理解诗人们的心声,读懂唐诗的奥义。
01 认识和思考唐朝诗人
“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这是复旦大学朱东润先生留给弟子陈尚君的人生教诲,助力陈尚君用40多年心力在唐诗的汪洋大海中沉潜钻研,编撰完成《唐五代诗全编》,实现了“让唐诗回归唐朝”的学术夙愿。
陈尚君教授在全面校订唐诗之余,将笔触指向唐代杰出诗人,文章结集为《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收文30篇,深受学者和读者的喜爱。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2024年,他又推出《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收文22篇,所涉既有杜甫、韩愈、白居易这样的诗坛名家,也有贾至、元结、朱庆余这些易被后人忽视的诗人。开卷第一篇《诗人李隆基》就引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此文还有一个副标题——“没有他就没有盛唐时代”。
假如我是在互联网上读到以此为题的一篇文章,心中难免会将信将疑,疑心作者是借唐王朝的皇帝老儿博人眼球。这篇就不同了,陈尚君深耕唐诗研究多年,以考辨精当闻名,他呼李隆基为诗人,那一定错不了。《唐五代诗全编》一书的书名,就是从玄宗壮年所书《纪泰山铭》中集字以为题签,可见唐明皇早已是陈尚君的研究对象。文章从李隆基即位及其面对的施政难题说起,细析玄宗存世诗83首中的精品佳作。在诗中他遥念祖宗功德,追思王业艰辛,踌躇满志的一代雄主形象跃然纸上。读罢此文再读全书,不禁要为陈尚君的丰赡学养而赞叹。正是源于他在唐诗研究领域矢志不渝的耕耘,再加上立足文献、文史通融的写作追求,使他对唐朝诗人的认识和思考站在更高的哲学层面,带给我们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02 唐代诗人各领风骚
熟悉金庸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光明顶”在武侠世界中的地位。金庸的忠实拥趸王晓磊(六神磊磊),以一本《唐诗光明顶》向金大侠致敬。
六神磊磊将这部唐诗读本冠以“光明顶”的书名,就是要让各门各派的唐代诗人各领风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览全书,浓墨重彩之处,莫过于让唐诗江湖一等一的两位高手——李白和杜甫并肩出场,结伴同游,以诗会友,惺惺相惜。正如他在《李白和杜甫:好兄弟一被子》中所写的那样,两人相逢于“大唐诗人洛阳高峰论坛”之上,彼时的李白43岁,人到中年,杜甫32岁,意气风发。此后,两人策马扬鞭,一路游历名山大川,览胜访友,不亦乐乎。这可不是六神磊磊的臆想,在流传于今的诗句之中,早就已经有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一句“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给好兄弟久别重逢后的新造型点个赞,心中喜悦不言自明;一句“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把酒话别开怀畅饮之际,已在期许下一次的相聚;一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两人天各一方,音讯全无,经历乱世颠沛,心中挂念,字里行间满满当当都是对好兄弟的思念之情。难怪书中借用闻一多的话“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来形容这罕有其匹的千古诗缘。
在薛易的新书《大唐诗人行:王维、李白、杜甫们的诗意江湖》中,作者选择了让王维和李白携手出场。他们二人虽同历大唐盛世,但两人的命运大相径庭。王维精通音律,工于书画,一番坎坷之后但觉世事如尘,唯有寄兴田园,参悟空灵禅意。李白则性情豪放,藐视权贵,怀才不遇,屡屡受挫,生逢乱世,有心报国却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身陷囹圄侥幸得生,贫病交加晚景凄凉。
03 云端的李白和身边的杜甫
遍览唐代诗人及其作品,读者很想找出唐诗夜空中最闪亮的那一颗星斗。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的著作《莫砺锋讲唐诗课》中,专辟一章“诗人评说”,把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王维、李商隐这六大诗人的生平遭际、道德功业、创作风格逐项比较,继而缩小范围,回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唐诗顶流圈层,让李太白与杜工部“单挑”。莫砺锋非常认同郭沫若1962年在杜甫诞生12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观点——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两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许是受到师尊程千帆先生格外推崇杜甫的影响,又或许是郭沫若给杜甫草堂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令他激赏,莫砺锋的评判天平开始向杜甫倾斜。他认为,从阅读感受来讲,假如读诗在10首以内,那么李白的诗比较容易接受,但如果读诗超过100首,那么,李白可能使你产生厌倦,此时胜出的则是杜甫。杜诗千锤百炼的结构、润物无声的情感、忧国忧民的情怀,让莫砺锋在两难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只给我一张选票,那么我首先选杜甫。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杜甫就在我们身边,而李白好像在云端,有点高高在上的意味。”
走笔至此,诗中龙凤究竟花落谁家,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唐代诗人在属于他们的历史时空之中,创造了无可比拟的诗歌王国。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唐诗、探寻诗人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岁月里,会有更多的诗人创作出不负时代的新诗篇。
(据《文汇报》 作者:周洋)
延伸阅读
《阿来讲杜甫成都诗》
作者:阿来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阿来先生用这样一句简短而精炼的话,道出了杜甫成都诗与蜀山水之间的深厚渊源。在阿来的解读下,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站在锦江之畔,眺望着远处的雪山和江水,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和激情。他用诗笔描绘出成都的四季更迭、山水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
《我的唐诗阅读笔记》
作者:祁智
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作者的62篇研习心得,广泛精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人佳作。从初唐虞世南的《蝉》到晚唐韦庄的《台城》,他以灵动的笔触,将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境遇及文化脉络,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为读者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唐诗阅读盛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