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出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时代画卷。宋小勇,这位中国铁路诗人,就是用心灵与笔墨在铁轨间书写诗歌的人。
“让闪光的青春,在闪光的钢轨上,闪光!”宋小勇诗如其人,是一个有光的人。他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诗集《汽笛无疆》作序,我欣然应允。我对宋小勇,一直是心怀期待的。
暖阳斜照在书房里,我翻阅他送来的厚厚一沓诗稿,渐渐地,被一行行诗句深深打动。宋小勇的诗,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铁路的深刻表达。譬如在《被汗水擦亮的日子》中,他以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一声声汽笛的抒发、一片片风帆讲述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铁路人辛勤劳动的画面。在他的笔下,铁路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铁轨和列车,而是承载着无数汗水与梦想的生命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梦想的桥梁。
宋小勇的诗歌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铁路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只为擦亮铁骑的马蹄》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养路工们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守岗位、默默耕耘的感人形象;还巧妙地为铁轨、列车、汗水等意象赋予了生命与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与人文关怀。
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名字,是在1993年秋天。当时,我在原洛阳铁路分局文联工作,编辑文学刊物《绿野》。他的一首小诗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们是飞天雄鹰/从高压支柱上起飞/为了滚滚铁龙纵横驰骋/历经酷暑寒冬/在风雨里搏击苍穹”——这首《网工的豪情》不长,虽然稚嫩,带有“学生腔”,却充满豪情。发表时,我特意给这首小诗加了一个花边框。我通过稿纸上的通联信息得知,他是一个接触网工,在陇海东线一个偏僻艰苦的小站工区工作。
我与他第一次见面,应该是1995年夏天。当时分局文联组织了一次座谈会,他应邀参加。又瘦又高,穿着一条藏青色路服裤子,一件白T恤衫,腰间扎着一条铁路劳保皮带,说着一口味道很浓的“洛宁话”,看上去非常朴素,像一根来自繁忙铁道线上的枕木——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座谈会后,他创作了《我们呼唤,安全之春》《看山工》《老司机素描》等反映铁路职工生活的诗歌,渐渐有了诗的味道,我时常看到他的诗歌在《中原铁道报》《洛铁工人》等报刊发表。
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参加培训、采风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令人难忘的是2021年9月。当时,中原铁道刚刚经历了“7·20”特大暴雨,为了铭记撼人心魄的抢险历程,我们一行多人深入陇海线、京广线、太焦线站区采访创作。在东陇海扎满防洪桩的路基上,面对满身泥泞的职工,宋小勇在热泪盈眶中迸发出灵感:“上午,风还有些惊魂未定/我站在陇海线K642/不知道该迈左脚,还是右脚/生怕一不小心/踩疼了道床和石砟……穿黄马甲的人/个个姓铁/来来回回,走瘦了日月。”他立在风中,诗句随口而出,我不由心头一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宋小勇的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劲道、有嚼劲了。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30多年来,从陇海线、焦柳线、宁西线到徐兰高铁、郑太客专、济郑高铁,从接触网工、党总支书记到车间主任、工会副主席,宋小勇一直在铁路上跋涉,默默耕耘。
或许正是得益于这块沃土的滋养,他近年来的创作越发体现出钢轨般的辽阔、激昂和厚重。“复兴号,一闪而过/像电追着光/照亮了峰峦上的鹰翅/池塘溅起蛙鸣/躬耕阡陌的谚语/纷纷抬头仰望/高铁,一路掀开了锦绣”,在他笔下,铁路的豪情和壮美独具匠心,建筑在山川大地与民族文化之上,整个画面极具层次感和纵深感。
即将出版的《汽笛无疆》,收录了他的82首诗作,每一首都响着汽笛声,集中展现了火热的铁路生活,贯注了他的精气神,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宋小勇的诗歌不仅是铁路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铁路人精神的颂歌与礼赞。在笛声里耕耘,在钢轨上闪光,在诗意里栖居。车轮铿锵,汽笛无疆,诗意充盈,他用激情照亮了火车的远方,钢轨上的光芒镀亮了他的精神原乡,也给他的诗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