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技、文化,是现代化洛阳建设的三大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打好“生态牌”,厚植生态优势。
日前,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召开,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统筹把握森林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林业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林业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关系,全面部署2025年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作。
【服务大局】
做好林地要素保障
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林地是重要的要素保障,林业重大项目是重要支撑。
●精准高效做好林地要素保障。去年,全市办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153项,涉及林地1.13万亩,有力保障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百万吨乙烯等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市将统筹占用林地定额,有效保障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等涉林需求。
●科学谋划“十五五”林业规划。全面推进林业项目化管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更多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大盘子。
【扩绿增绿】
完成造林6.25万亩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当前正值造林绿化关键期,我市将持续推进科学绿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让河洛大地的绿色更加充盈。
●高水平推进生态修复。持续实施秦岭东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完成造林绿化6.25万亩,森林抚育30.15万亩,建设沿黄森林乡村59个。实施一批古树保护和复壮工程。
●开展困难地造林攻坚。在伊滨区万安山实施困难地造林6000亩,打造困难地造林样板工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洛阳经验”。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3000亩。加快推动新安青河、洛宁西子湖等省级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等工作。
【壮大产业】
林业产值达286亿元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今年,我市将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实现产值286亿元,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挖掘林下资源,探索“国储林+龙头企业+林下经济”“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和“集体林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广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助力富民增收。
●巩固经济林产业优势。践行大食物观,集中连片推动洛宁苹果、文玩核桃,新安樱桃等经济林规模化发展。
●抓好花卉苗木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兰花产业,在栾川、嵩县建设一批仿野生林下兰花种植基地,逐步形成“牡丹+兰花”双花齐放新局面。
●培育森林康养新业态。依托30多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发展康养、民宿等业态,促进富民增收。
【国花牡丹】
推动牡丹产业振兴
牡丹产业是新文旅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我市将围绕牡丹花都、北国花城建设,持续推动牡丹产业振兴。
●完成国家林草植物新品种洛阳测试站建设与验收工作,支持开展“牡丹组培”等卡脖子技术科研攻关,加快选育牡丹优良品种。
●稳步扩大牡丹种植面积,做大牡丹盆花、鲜切花生产,在去年实现盆花90万盆、鲜切花2750万枝产销规模基础上,实现产业规模新跃升。
●做好“洛阳牡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支持牡丹企业在一线城市建园、办展、建基地,提升洛阳牡丹知名度。
【资源保护】
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今年,我市将多措并举守护森林资源,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做好资源调查监测,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建设重点林区防火应急道路96.33公里。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巩固栾川松材线虫病疫区拔除成果,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6‰以下。
【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三权分置”
深化改革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一招”。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
●用好“林长+三长(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进林长制智慧平台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洛报融媒记者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