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2025年3月13日 星期
朝花夕拾
父亲的“朋友圈”
□王耀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经意间,一场春雨悄然落下,轻轻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推开窗户,清新而柔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在密密的雨帘中,眼前幻化出几十年前的一个场景:乡间小路上,父亲的几个朋友打着油纸伞,向我家缓缓走来……

父亲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在三里五村结交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之中有勤劳朴实的种田能手,有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有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还有能写会画的乡间文人。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没有因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匮乏而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是以友谊为纽带,共同尽心竭力地享受文化,并用文化来影响他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全家人都热情好客。下雨天,农活停了下来,父亲的朋友们常不约而同地来我家相聚。这时,父亲就会悄悄让我到村中代销点买回一包“中茶”牌茉莉花茶,用开水沏一大瓷壶,大家亲热地围坐在一起,品茶畅叙。茶烟袅袅,话语阵阵,茉莉花香丝丝缕缕,伴着浓浓的友情,在屋里萦萦绕绕……

这场景,陪伴了我整个少年时代,更见证了无数次的欢声笑语和深刻对话。

父亲和他的朋友虽多是农民,但他们的谈话大多超越了家长里短,涉及历史、人生哲学等话题。父亲总是那个引领话题的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文化底蕴和独到见解,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记得有一次,父亲和朋友们围绕《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情节展开了热烈讨论,对唐僧的看法产生了明显分歧。有的说唐僧人妖颠倒、是非不分,应受严厉惩罚;有的说唐僧虽缺乏判断力,但信念坚定、慈悲善良,应当教育团结。在你言我语的争执中,父亲开腔了。他说,看待任何问题,应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以偏概全。只要用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立场、观点去对照判断,一切问题就不言自明!经过父亲的循循善诱,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唐僧是教育团结的对象,白骨精才是真正的敌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文化的光芒和知识的力量。

很巧,没过几天上语文课,老师带领我们学习毛主席诗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并结合郭沫若的《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对两诗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老师提高嗓音说,毛主席诗句中“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体现了领袖对敌我之分和我们对敌我应持的态度的高超见解。听着老师的讲解,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暗暗对父亲更加钦佩。这一幕,成为我至今都未淡忘的记忆!

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还热衷于传承国学,默默地守护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学习诗词典籍,练习剪纸书画,给小辈们诵读《三字经》《千字文》,传授家风家训,教授民俗礼仪,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学校,我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苦苦记不住历史朝代的更替顺序。我向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请教,谁知他们争相传授,短短28个字的《历史朝代歌》朗朗上口,简单易记,让我受用至今。

我对书法、美术和文学的热爱,也与父亲的“朋友圈”密不可分。从初中到高中,再到恢复高考后读师范,我一直是班里办板报的主角。尤其是在师范的最后一个学期,全校举行板报大赛,在我的带领下,我们班板报组求新求变,在总共六期比赛中,我们期期都是第一,创造了一个小小传奇。至今,同学们白首相聚,每每提及仍眉飞色舞……

父亲和他的朋友们,如早春的雨露,给了我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成了我成长路上的重要养分。

文化的传承之功和涵养之力,就藏在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言行之中。这不,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在微信群里纷纷晒出孙子孙女写春联、剪窗花、参加作文比赛获奖等信息,有的像模像样,有的稚气未脱,但是,都蕴含着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我想,远去的父亲和他的朋友们,如若天上有知,一定会开心高兴的!

春雨沙沙,春雨滴滴,远望,“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