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增进民生福祉,重点在“稳就业”,亮点在“强教育”,基点在“保医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人民至上,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综观两会关于民生的种种提案,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全方面各环节,其绘就的民生改革图景让社会更有温度,生活更多温情,人民更感温暖,也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民生改革力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人民至上,把“民有所呼,党有所应”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增进民生福祉,重点在“稳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全面系统地对如何稳好就业指明了方向,最大限度地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问题作出了整体谋划。就业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经济的繁荣发展,更关乎国计民生的持续改善。面对当前就业难的现象,一方面,我们要从优质服务供给入手,不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另一方面,从技能人才提升上入手,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增进民生福祉,亮点在“强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作出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工作队伍、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多方面部署,将教育强国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不仅是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在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国家战略性工程。
增进民生福祉,基点在“保医疗”。医疗是民生之需,是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本防线,是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更是与人民群众感受最为直接的现实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增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人民至上,强基固本,着力兜住、兜准、兜牢群众健康底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通过政策赋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减轻民众就医负担,提升民众健康水平,充分彰显了医疗建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基础性、不可替代的地位,凸显了其作为支撑健康社会发展稳固基石的重要作用。
(作者分别为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洛阳理工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