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涧西区中州路与菏泽路交叉口东北角,矗立着一座红柱绿顶的六角凉亭(如图)。它虽非古建瑰宝,亦无雕梁画栋,但建成近40年来始终默默见证着洛阳城的变迁。如今,这座名为“穀(gǔ)水亭”的亭子作为洛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有关部门已对其开展实地调查。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穀水亭占地不足15平方米,其仿木结构的绿色双檐六角造型,是20世纪80年代典型的市政凉亭样式。亭顶彩绘牡丹图案,亭基为六边形石台,高约1米,南侧设2米宽石阶,防洪与便民功能兼备。
据记载,1985年中州桥完成扩建改造之际,穀水亭作为配套纪念工程同步落成。其名取自涧河古称“穀水”,与桥东侧启功先生题写的“中州桥”碑文遥相呼应。碑文中特别提及的穀水亭,由此成为中州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东侧的涧河承载着洛阳人的集体记忆。一位在此晒太阳的老人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州桥每到晚上就变身热闹的夜市,卖小人书的、卖电话本的挤作一团。更令人难忘的是桥下悬空铁索桥,它曾是孩童们“探险”王城公园的秘径,行走其上的惊险体验至今被人津津乐道。随着我市“四河三渠”生态治理推进,穀水亭目睹涧河重生——昔日因污水汇入而散发刺鼻气味的涧河,经截污清淤已焕发水清岸绿新颜。
如今的穀水亭,既是晨练老人的社交天地,亦是游客驻足观景的驿站。40年间,它不仅见证涧河碧波重现、周边高楼林立,更收藏着市井生活中的万千故事。2021年,该亭入选洛阳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这座承载着城建记忆的凉亭,正以文化遗产的新身份继续书写洛阳城的岁月长卷。
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