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世界气象日,一年以来变幻莫测的天气让人们对气象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关注,也把“气象经济”这个陌生的词摆在人们面前。
进入3月,“倒春寒”让人领略了冬季般的寒意,也使“冷春”这个词热了起来。
去年,我市的秋季漫长而温暖,为几十年不遇;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我市又经过了一个异常暖和的冬天,也是几十年来没有的。然而,进入3月,突如其来的冷空气带来降雨、降温,又让大多数人措手不及。
气温的反常,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打乱了秋、冬季市场的规律。“暖秋”连“暖冬”,农历腊月里,各服装店羽绒服、棉袄打折销售;电暖器、空调的销量明显不如往年。刚进入农历正月,大小商场里五颜六色的时尚春装就纷纷上市;大街小巷不时可看见举着冰糕、冰激凌的年轻人。
“暖冬”、“冷春”,这一热一冷的顺序一颠倒,让一些市民得了感冒,也使不少商家错失了商机,大跌眼镜。很多商人意识到:该是把气象情况考虑进去的时候了。
据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去年的“暖冬”和今年的“倒春寒”使我市菜农损失不小。去年入冬以后气温较高,蔬菜病虫害发生频繁,使菜农受到不小的损失。而在随后到来的“倒春寒”中,只有少部分菜农防范措施得力,受益匪浅,而多数菜农则望“天”兴叹。
如果“暖秋”、“暖冬”都还没使人们对气象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今年“冷春”,人们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除了商业、农业,天气、气候的变化还将影响工业、旅游业等。不难想象,如果牡丹花会期间,牡丹花已经凋谢或是尚未吐芳,将会给牡丹花会商业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
天气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我们需要提前考虑,未雨绸缪。由此想到今年夏季,气温又将如何?我们常说,高温“烤”火“热经济”。那么,如果今年是“凉夏”、“爽秋”,对我市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些专家建议,鉴于现在气候变化较大,有关部门应当抽调力量,成立专门机构,对长期气候影响进行评估,探讨气候对经济的正反两面影响,对一些行业作出及时、正确的指导。现在,发达国家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不能落后于人。
市经济界人士说,市场竞争涉及方方面面,了解掌握了全年乃至几年内的气候整体情况,就能较其他企业尽快适应,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气候对第一、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去年我市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0亿元、401.4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94.8亿元,在我市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气候变化更应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
从“冷春”我们得到启示:应关注气候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本报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