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要闻·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市将对成品油市场秩序
进行专项整治
最高补偿标准由3万元提高至6万元
彩绘乐舞陶组俑:带您梦回唐朝
我市秋收总产 将比去年略有增长
“唐三彩”从这里复活
甲流患者排查治疗费用
纳入新农合
关于计划用水管理单位申报年度用水计划指标的通告
沉下心气憋足劲 迎来十月开门红
诚聘护理人员
年底前家庭服务进社区
覆盖率达五成以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唐三彩”从这里复活
——走进“三彩文化村”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石山村煅烧唐三彩技术不断改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多,目前共有唐三彩生产企业72家、从业2000余人,被誉为“三彩文化村”。本报今起推出走进“三彩文化村”系列报道,敬请留意。

  南石山,因“唐三彩”而闻名遐迩;“唐三彩”,因南石山而复活。

  近日,我们来到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很多村民都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清末,汉魏故城北部一座古墓塌陷,出土了一些人、马、驼、俑等单彩和多彩釉陶器物。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过了10多年,修筑汴洛铁路,勘探路基时,又发掘出许多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釉陶随葬器物,轰动一时。

  后来,有人把这些釉陶送给当时国内著名器物学家罗振玉、王国维看,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在专心研究后,两位专家认为:根据这些釉俑时代特征和色彩特点,应命名为“洛阳‘唐三彩’”。

  专家的权威认定让“唐三彩”一夜成名,一时,掀起了一股收藏“唐三彩”热。

  因为是施工时出土,造成不少“唐三彩”破损严重。无意间,这给了祖祖辈辈善于修补出土文物的南石山人一个机会,让南石山与“唐三彩”结下了不解之缘。

  该村党支部书记高新宽说,南石山村位于邙山陵墓群的核心地带,不断有古墓发掘,从清朝中期开始,村里就有一批以修补文物为生的村民。

  “唐三彩”的出土,使村民的修补生意格外红火。渐渐地,前来收购“唐三彩”的外地人把南石山当成了“唐三彩”的复活地。

  10多年后,出土的“唐三彩”渐渐告罄,南石山人的修补生意冷落下来。

  这时,一位叫高良田的村民摸索出一条新路:从修补“唐三彩”转向仿制“唐三彩”。从此,南石山成了“唐三彩”工艺的发源地。

  高良田在村里高家家谱上列第27代,在他的带领下,南石山的“唐三彩”仿制红火起来。

  仿制“唐三彩”,造型设计、釉色配方、泥料调制、温度控制、作旧处理是一系列难题。当时的南石山人通过摸索,不仅做到了,还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至今,村里还流传着民国初年“南石山古董骗洋人”的故事。

  当时,许多在北京、天津的外国人搜寻中国文物成风。当年南石山人带着仿制的“唐三彩”制品到北京市场上销售,“洋人”分辨不出来,纷纷按真品收藏。过了很多年,才知道是赝品。

  南石山的仿造“唐三彩”不仅瞒过了外国人,连自己人也认不出来。

  据说,高姓家族中一个后生在北京做古玩生意,看中了一件“唐三彩”陶俑,立即出高价买回家,兴冲冲向哥哥展示。哥哥看了以后说:“这是咱自己家做的仿制品。”兄弟不信,说请行家看过,肯定是真品。哥哥说,自己当时做了一个记号,陶俑底部专门缺了一块瓷片。兄弟拿出来一对,严丝合缝,一下傻了眼。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乱,掌握“唐三彩”仿制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20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为抢救传统釉陶制作工艺,成立了“仿古生产合作社”,将高姓家族的高松禄、高兴禄、高相如、高承汉等16位善于仿制“唐三彩”的老艺人聘为技术员,传授技艺。当时,不仅合作社开始恢复小批量生产“唐三彩”,还带动全村很多农户掌握了制作、煅烧工艺“唐三彩”的技术。

  “文革”期间,“唐三彩”被批为“四旧”,合作社停产,艺人四散。

  197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抢救传统釉陶制作工艺品。政府开始组织恢复生产,生产重点转向色泽异常鲜亮的“新工艺三彩”。

  改革开放后,南石山村家家户户生产新工艺“唐三彩”,周边一些村子也跟着学做“唐三彩”。此时,基本上都是“新工艺三彩”制品。

  高水旺,高姓家族29代人,改变了这一状况。后来,仿古“唐三彩”制造渐渐热起来。

  1987年,高水旺开始摸索生产仿古“唐三彩”制品,一举成功,产品供不应求。从此,仿古“唐三彩”生产迅速在南石山火起来。

  如今,南石山村72家“唐三彩”生产企业,仿古工艺生产企业44家,新工艺生产企业28家。仿古“唐三彩”生产技术日趋完善,达到了难辨真伪的地步,产品种类达1500余类。

  时隔1000多年,“唐三彩”在南石山村复活。本报记者 王继辉 实习生 何小冲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