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们的民族品牌获得社会普遍信任之日,就是中华崛起之时。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国货已经能凭借真实的质量和服务立足,同时也说明,我们民族的心态已经成熟。
卫生部新闻发布会表示,不能确定儿童性早熟与圣元奶粉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在这次的“激素门”事件中,圣元奶粉的危机公关并不完美,起码,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主动拿自己的奶粉去寻求一个权威的检测以释疑,反而首先打起了“起诉媒体”的主意。这种转移视线的手法实在不怎么样。不过,跳出是非本身,一个萦绕我们已经20年的问题又浮出了水面:我们的“民族品牌”,何时才能重获信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急吼吼的“合资”潮流中,中国大批的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其中有些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还记得“美加净”吗?这个曾经一度占有国内市场份额20%的国产化妆品,在1990年与庄臣合资后,就销声匿迹。5年之后,上海家化5亿元收回商标后,却发现难以东山再起:超市的化妆品货架上,满眼的“宝洁”和“联合利华”……
资本的运作是一个方面,我们说,民族品牌在合资的浪潮中,也无辜地遭受了一种“理念清洗”:国产的,就等同于“劣质”的。以至于一段时间内“出口转内销”成为流行。最近云南白药牙膏遭遇了“功效门”,起因是一名消费者使用了一周没有效果,而将其连同代言人濮存昕一起告上了法庭。其实那么多的洋牙膏品牌,有哪个能“一周见效”呢?无独有偶,“霸王”二恶烷事件后,媒体曝出其实“宝洁”这个大型洋品牌旗下的产品,也有不少含二恶烷。但是,公众舆论包括媒体,火力还是不自觉地对准“霸王”——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对“国产”二字的强烈质疑和不信任。
必须承认,某些国产品牌确实造假掺劣,当了害群之马。“三鹿”是最大的反面典型,其破坏力远不是自身的灭亡所能救赎的。但是,更多的民族品牌在与洋品牌拼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拿出一点对待洋品牌的“客观”来注视和呵护他们呢?麦当劳的“橡胶门”能如此迅疾地“关”上,他们成熟的公关、长期建立的品牌口碑固然是重要因素,而消费者对洋快餐大品牌的宽容、“客观”心态也起了莫大作用。
我相信,我们的民族品牌获得社会普遍信任之日,就是中华崛起之时。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国货已经能凭借真实的质量和服务立足,同时也说明,我们民族的心态已经成熟。这两点,是已经成为经济总量大国的中国所必须达到且一定能达到的目标。
国货当自强,国人亦当自悟。(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