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网友“吃火锅唱歌儿”万言帖《十问洛阳》中的“七问:孔雀如何洛阳飞?”,站在洛阳战略发展的制高点,直面洛阳的人才现状,指出了洛阳发展滞后的主因,问出了洛阳奋起直追的方向。
洛阳,曾经拥有令人艳羡的人才资源:十大厂矿布局洛阳,一大批工业人才会聚于此,奠定了洛阳雄厚的工业基础;多家部委和省级科研院所在洛阳安营扎寨,一大批科技才俊创业创新,支撑起洛阳强大的科研实力。
然而,骄傲之中有不安,前进之中有困惑,发展之中有危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重心的东移和南移,使得“孔雀东南飞”成为无法阻挡的潮流。在吸引“海归”人才和顶尖人才上,洛阳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让人难堪的是,我们还要品尝科研人才和熟练技工南下淘金的苦涩。
千金散尽,尤可复来;人才流失,根枯河涸。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洛阳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领军人才匮乏、中高级人才流失、技工人才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原因何在?我们没有地理位置优势,既非沿海又非沿江开放区;我们没有城市地位优势,既非省会又非一线城市。同时,我们经济发展盘子不大、水平不高、活力不强。如此等等,我们可以列举无数条理由。但是,我们却无法心安理得,更不敢理直气壮。
我们敢不敢扪心自问:我们讲感情留人,是不是对每一位人才给予了充分的关心?我们讲待遇留人,是不是对每一位人才给予了应有的回报?我们讲环境留人,是不是对每一位人才给予了适当的条件?我们讲事业留人,是不是对每一位人才给予了必要的发展舞台?
我们能不能冷静反思:是否我们的观念落后,只重物质投入而轻人才投入?是否我们的引进门槛太高,卡住了急需的紧缺人才?是否我们习惯了论资排辈,人才不被重用?是否我们的激励机制不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人才是竞争之本、转型之需、发展之要。放眼国内,不仅郑州、西安这些中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就连北京、上海这些占领人才高地的先发城市,仍在海内外招才引智。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如火如荼,战略性新兴产业星火燎原,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难得的机遇面前,我们唯有把流失的人才“接”回家,把高端的人才引进来,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发展中快人一步、先人一步、高人一筹。
当前,洛阳正全力以赴打赢“六加一攻坚战”,建设宜业、宜商、宜学、宜居城市,注定古都这片沃土是一块英雄用武之地,为各类英才提供无限的创业机会、广阔的发展舞台、巨大的升值空间。我们须拿出更大气魄,花费更多心思,投入更多感情,来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社会环境,营造开拓进取、创业创新的工作环境,营造宽松和谐、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管子》曰: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洛阳要实现福民强市总体目标,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当好示范、打造品牌,必须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广揽四海英才,变“洛阳制造”为“洛阳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