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贺岁档已经过去大半,香港导演执导的影片《血滴子》《大上海》《十二生肖》《一代宗师》已先后上映,接下来《西游·降魔篇》也将在大年初一进入院线。然而,与前两年不同的是,尽管今年香港导演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但除了成龙搏命演出的《十二生肖》票房还算可观外,其他影片的票房普遍失利,《血滴子》《大上海》更是血本无归。
最近一年来,香港导演执导的影片,绝大多数未达到市场预期。北上内地拍片多年之后,他们为何票房号召力下降,越来越风光不再?
症状1
故事老旧,自我复制严重
导演刘伟强、王晶、陈可辛、王家卫,主演周润发、洪金宝、成龙、周星驰、梁朝伟,每个名字都跟经典港片紧密相连。然而,被出品方号称要拿10亿元票房的《大上海》,最终票房不到1.5亿元。刘伟强、陈可辛联手打造的古装片《血滴子》,票房更是不到预期目标2亿元的一半。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虽已取得2.6亿元票房,但与其高昂的成本相比,只能说差强人意。只有成龙的《十二生肖》取得了8亿元票房的好成绩。
香港导演执导的合拍片,近一年来大多不尽如人意。如马伟豪拍的《河东狮吼2》最终票房只有7400万元,只是预计票房的1/3。冯德伦执导、逾2亿元投资的功夫片《太极》上、下两部最终票房只拿到2.7亿元,连成本都难以收回。
前几年贺岁档,除了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导演,市场基本上被香港导演占领。今年形势却大不相同,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就把同档期的《血滴子》《大上海》全部拉下马,香港导演的影片开始陷入信用危机。“《血滴子》《大上海》的故事十分老旧,所有元素都是过时的,在市场上必死无疑。”影评人曾念群认为,《十二生肖》同样很老旧,成龙回归自己动作喜剧的套路,赚钱靠的还是他当年打下的观众基础。。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部分香港导演的自我复制非常严重。《大上海》还是主推老品牌,《血滴子》的题材早就拍过好多遍了,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也是延续当年《大话西游》的品牌。曾念群认为,内地年轻观众经过好莱坞大片的洗礼,口味喜好与观赏水平跟十年、二十年前截然不同,而香港导演的影片远远落在观众的欣赏趣味后面,遭遇票房滑铁卢并不奇怪。
症状2
题材保守,讨好内地观众
导演陈嘉上曾经自豪地称:“市场没有动作片的时候我拍了《飞虎雄心》,没有喜剧片的时候我拍了《逃学威龙》,没有情景喜剧的时候我拍了《小男人周记》。”然而,继《画皮》成为2008年国庆档票房大赢家之后,他在内地拍的全是《画壁》《四大名捕》这类古装大片,看不到丝毫题材创新的迹象。
导演徐克前几年尝试过现代题材《女人不坏》《深海寻人》,均不成功之后,又回到老路拍起《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龙门飞甲》等系列古装大片。尔冬升先后执导和监制的《大魔术师》《消失的子弹》,也全是民国戏。这些电影算不上烂片,只是这些香港一流名导纷纷走向保守的题材未免可惜。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说,香港导演也试图在片中加入新元素,像《血滴子》《四大名捕》都添加了悬疑元素,但剧情非常弱,仍然依靠动作戏支撑,而动作戏如今很难拍出新鲜感,最多只能用3D技术来制造噱头。
文化上的差异,导致香港导演还没有摸准内地观众的口味儿。赵卫防分析,像《人再囧途之泰囧》,流露的是内地的价值观,这样的当代题材影片只能是内地导演拍出来的。《血滴子》这类古装片也想转化,融入内地价值观,结果并不成功。影评人韩浩月也说,《血滴子》《大上海》都想讨好内地观众,更像是港产商业片和内地主旋律电影的杂交产物。
出路
坚持港味,诚意创作有市场
在香港导演市场失利的同时,内地年轻导演开始崛起,占据贺岁档越来越大的份额。今年贺岁档,《人再囧途之泰囧》《快乐到家》都是内地年轻导演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小博大,成为市场黑马。内地影视公司越来越重视培养内地导演,赵卫防举例,光线影业去年推出内地青年导演发展战略,取得很大成效,徐峥、赵林山都以导演处女作顺利进入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内地导演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作品接地气,如《失恋33天》《搜索》《人再囧途之泰囧》,这些现实题材影片更贴近内地观众的生活,实现票房口碑双赢。
相比之下,香港导演的长处在于积累了商业类型片的丰富经验。“香港导演别硬去接内地地气,那样一味迎合内地观众,反而丢掉了自己的特色。”曾念群说,当年港片能引领类型片潮流,影响了东南亚甚至好莱坞,恰恰在于香港导演富有创作激情,坚持自己的类型片风格。
实际上,去年上映的谍战片《听风者》、警匪片《寒战》、文艺片《桃姐》都具有鲜明的港片风格,在内地市场上取得了票房成功。“香港导演只要创作有诚意,别丢掉港片的独特味道,就会有自己的市场。”曾念群说。
(据《北京日报》1月31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