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文 萃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并非“故事”
大师之外有大楼
平视是我们永远的职责
文化名人的“三不”
狄仁杰的七个字
美国公园的“五有三无”
看画与看人
不爱了,习惯还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2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故事故闻
并非“故事”
□司马心
    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打进上海的那个夜晚,十里洋场的广厦千幢,偌大都市的民舍万间,都没有去敲一下门,部队就这样露营在路边。传说荣毅仁早上起来,推门一看,南京路上睡着一地的解放军,这一眼,让他看懂了这支军队,也让他从此与共产党荣辱与共——我不知道这个传说对不对,推门一看的人,是不是荣老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几万战士睡在马路上,不进老百姓家门。这一夜,让上海人看懂了人民的军队,这一睡,也可谓是真正地打下了大上海。

    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十年,然而这样的故事,却不是第一回——早在1938年夏秋之交一个漆黑的五更天,山西省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村民郭建仁打开家门,发现大门前的场上,或躺或卧,竟睡着200多名八路军,一位长者则睡在门外的碾盘上。原来这是整个八路军总部机关!由朱总司令率领午夜进入孔家峧,为了不惊动百姓,没敲一下门,没进一个人,悄悄地在露天场院上睡了一宿,那睡在碾盘上的,就是年过半百的朱老总!

    郭建仁家,还住过当年129师的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故事不多,只知道他儿子郭宜民的名字,还是邓政委起的呢。说到刘邓,却不免令人想起数年之后,那一张“大别山借条”的故事来——曾有一家电视台,要再现刘邓千里挺进中原的史诗,于是去大别山“寻根问底”。一个山民,拿出一个布条,“借给你们看一下”,不等看完,就急不可待地讨了回去。

    什么稀世珍宝,如此金贵?原来不过是一个借条,上面写着“中原野战军第×纵队第×师第×团借到盛昌记老板黑棉布四匹”。那是70多年前中野进入大别山,寒冬料峭,战士尽裹单衣,于是刘邓决定借布,严格规定举借手续,并声明日后一定“随行还钱”。得天下后,不论是在重庆,还是后来到了京城,小平同志数次追问此事,总觉“于心不安”,耿耿于怀,于是政府多次发布告示,要求人们“凭条兑现”,按现价还钱。然而老百姓就是不肯交出借条,据说一些山民,把布条当成“传世之物”藏在地下,即便是“史无前例”之中,也没能抄走布条作为“第二号走资派”保护财主的罪证。又据说另一些老乡把布条带在身上,遇到有恃权欺民、鱼肉百姓的,就拿给他瞧!

    “朱老总睡在大门外”也好,刘邓的“借条”也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我看来,其实是同一个故事,一个起于星火的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天下的故事。解放战争的临汾战役,晋西南的老百姓,为什么拆下自己的27万副门板送到攻城前线?就是因为朱老总不敲他的门,宁愿睡在院外碾盘上;淮海战役中,560万山东父老乡亲,为什么倾家支前,硬是用小车推出了一个大捷?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刘邓“借布”,每一寸都要“按市价归还”——别以为这只是细枝末节,这可是共产党的政治,共产党的宪法、民法和物权法啊!

    但认真地说起来,这两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早已过去的“故事”,它们都有着多么现实的针对性——当我们以为,老百姓的利益,可以随意去侵犯之时,难道不应当想一想在门外碾盘上睡了一夜的朱老总,不应当想一想对老百姓的布匹哪怕一寸也要还的刘邓吗?

    (摘自《新民晚报》)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