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村、新华村、文公村,3个位于孟津的普通小村,很久没有像这样热闹过。16日,来洛参加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会议的与会代表,一同来到这些村里,走进农户,观摩农村环境整治的好经验、好做法。村里的垃圾分类池、污水处理站,农户的厨房和厕所都成了媒体镜头的聚焦点。大家纷纷赞美我市农村环境优、工作实、机制好。
常平村位于孟津县常袋镇,新华村和文公村位于孟津县横水镇。平日里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如今成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样板村”,其背后是我市从2012年9月启动的以“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以“清垃圾、治污水、整村容”为主要内容的三年大规模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的深入开展。
孟津经验可复制
16日一大早,满载各地“取经人”的数辆大巴车赶赴孟津县观摩,移动广播车沿途介绍我市的经验和做法。当听到“孟津县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定为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并在去年全市考评中取得第二名好成绩”时,不少人提出疑问:“省级的观摩活动,为什么选第二名,而不是第一名?”
“数月前,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议已经开始筹备。其实,起初确定的观摩点就是第一名栾川县,而不是孟津县。”市委农工委副书记智万一解释,风景如画的栾川县地处深山区,得益于扶贫搬迁集中居住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而放眼全省,平原面积广阔,农村产业基础较弱,栾川经验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复制。最终,我市确定了平缓丘陵区农村环境整治的典型——孟津县。
“美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目标,而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卫生环境的全面整治。”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前,和全省大多数村庄一样,孟津农村可谓“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孟津农村村净路畅景美的变化,就是全省学习的样板。
整治提升分类型
持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洛阳走在了全省前列。常平村、新华村、文公村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村的整治成效。
典型一:常袋镇常平村(普通村)
地势平坦的常平村,是我市去年确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达标村。“垃圾分类是俺村的亮点,分类站设4个垃圾池,金属、玻璃、纸制品和其他垃圾分门别类。”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强介绍,分类回收不仅实现了垃圾减量、日产日清,而且还能变废为宝,增加保洁员收益。
“垃圾分类后,村民的卫生习惯逐渐养成,现在每天清理的垃圾量都不是很多。”村保洁员王齐说。把改善农村环境与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相结合,长效保洁的机制就会自然形成。
典型二:横水镇新华村(富裕村)
横水镇新华村是孟津县有名的小康村,靠着350亩薄皮核桃、280亩烟田和荒山承包,村集体每年收益有20多万元,加上上级奖补资金,村里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去年10月,村里投入20多万元新建的无动力污水处理湿地投入运行,全村所有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流入湿地净化处理后,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实现了循环利用和零排放。目前,该人工湿地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0吨,可满足全村的需求。
典型三:横水镇文公村(贫困村)
文公村,传说因唐代文豪韩愈曾居住此村而得名。与常平村和新华村不同,文公村不仅沟壑纵横,居住分散,而且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几乎没有集体收益。然而,该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仍可圈可点。
文公村结合老宅多、空地多的特点,在家家户户门前,建一个竹篱笆围起的小菜园,看起来别有一番乡村韵味。此外,通过村庄绿化、规范杂物秩序和旱厕改造,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树立了经济欠发达村庄环境整治的标杆。
文公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军坦言,农村环境整治并不需要花很多钱,基层干部只要带着感情和责任真抓实干,贫困村也有俏模样儿。
总结推广金点子
城市“净、美、畅”,农村“脏、乱、差”,这是很多地方环境的真实写照。农村管理弱化、集体经济缺失等是造成农村环境“无人管、没钱管、不想管”的重要原因。以往,各地也多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由于难以持续,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东边日出西边雨”,难以持续提升。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不仅要抓一时,更要抓长久。”智万一说,常平村、新华村、文公村,虽类型不同,但成效斐然,是全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经验可在全省推广。
经验一:把改善农村环境与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相结合,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持续好、巩固好、提升好阶段治理成效,打造美丽乡村。
经验二:各地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也要切实提高村集体收入。各地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固本强基,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物质保障。
经验三:农村不论经济发展如何,都要加大整治力度,但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盲目花钱,切实做到分类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本报记者 白云飞 见习记者 张宁 通讯员 陆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