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狄仁杰,不仅是治国理政的良弼之才,而且是义薄云天的肝胆之友。他任并州都督府法曹(执法官)时,同事郑崇质母老且病,上司派郑崇质出使西域,郑崇质很为难。狄仁杰知道后对他说:“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要出使绝域,岂能让太夫人担万里之忧呢?”于是向长史蔺仁基请示,愿代替郑崇质出使,让郑崇质在家侍奉老母亲。蔺仁基素与州司马李孝廉不和,感知狄仁杰义行,二人羞惭地相互道歉:“吾辈岂能不自愧乎!”遂和睦相处。
这件事阐释了“患难之中见真情”的古训。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如何,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一个人富贵时访客络绎不绝,但大都是念着他的富贵来的,是想从他那里得到点什么;当他不再富贵时就门可罗雀了,昔日友人就不会再光顾了,因为他已经不能再给予什么;更有一种势利小人,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友人的痛苦之上。所以世人皆叹息人情淡漠,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危难中出手相助者,更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因此,检验友情真伪深浅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危难”。一个人一生不经历危难,则可能终生不知真情为何物,正所谓:“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奉行大义,于危难中彰显真情的义士虽然极少,却如璀璨明珠,光耀千古,点缀着人间真情。《资治通鉴》辑录的这类义士有27位,他们的义行表现在三个方面:
友人危难时,勇于担当。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五月,李世民攻取东都洛阳,将割据河南的王世充及其部将单雄信等斩于洛水之上。李世民部将李世
曾与单雄信友善,誓同生死,今见单雄信遇难,乃奏请:“单雄信骁健绝伦,请以官爵赎单雄信之死。”李世民不许。李世再三恳请仍不许,涕泣而退。临刑之日,李世哭别单雄信,单雄信埋怨:“你何不救我?昔日盟誓何在?”李世大哭道:“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照看兄之家人呢?”说罢拔刀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喂单雄信和酒吞下,指天大哭道:“使此肉随兄为土,或可不负昔誓也!”单雄信死后,李世 收尸安葬,戴孝祭奠,终生照料其妻子儿女,胜过家人。
国家危难时,捐弃前嫌。东晋元帝司马睿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镇东大将军王敦举兵谋反。丞相王导是王敦从弟,按国法当满门抄斩,于是带家人跪伏朝门待罪。王导任丞相多年,门生故吏遍天下,但在此危难之时,竟无一人舍身相救,都生恐惹祸上身。吏部尚书周
与王导有怨,将入朝门,王导无奈呼救:“伯仁(周 字)救我家百口!”周 不顾而入,见到元帝却极言王导忠诚,申救甚切,元帝于是赦免王导全家性命。周
出朝门,王导又呼救,周 依然不顾,王导以为他趁机报复,“甚恨之”。不久王导官复原职,料检朝廷文书看到周 奏表,才知是他救了自己。此时周
已被王敦杀害,王导流涕叹息:“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件事证明,真正的友人不是表面恭维的油嘴滑舌之徒,而是心存良知的大义之人,这种人也许与自己有怨有仇,危难之中才现“庐山真面目”。
家族危难时,本分守义。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控制朝政的扬州刺史刘裕诬以谋反罪杀尚书仆射谢混。谢混是东晋名将谢安之孙,娶了孝武帝之女晋陵公主。今日谢混被杀,安帝诏令晋陵公主与谢氏绝婚返回宫中。公主无奈,乃以家事托付谢混从子(侄儿)谢弘微,洒泪而别。谢家三世将相、皇亲国戚,家有良田千顷,僮仆千人,唯有二幼女。弘微精心料理谢家生业,一文钱,一尺帛,皆有文簿记录。九年后晋陵公主获准返家,入门,但见室宇仓廪,不异平日;田亩耕作,有加于旧;二女长成,衣食丰足。于是叹息:“仆射(谢混)虽死犹生啊!”当谢家危难之时,谢弘微如趁机霸占家业,谁能阻拦?他谨守道义,展示了无愧于天地的操守!